《守居园池杂题 菡萏轩》

时间: 2025-01-17 10:26:34

朝阳媚秋漪,菡萏隔深竹。

谁开翠锦障,无限点银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守居园池杂题 菡萏轩 朝阳媚秋漪,菡萏隔深竹。谁开翠锦障,无限点银烛。

白话文翻译:

朝阳照耀着秋天的水波,显得格外明媚,荷花与深密的竹林相隔。是谁展开了翠绿的锦障,无数的银烛点缀其中。

注释:

  • 朝阳:早晨的太阳。
  • 媚:美好,迷人。
  • 秋漪:秋天的水波。
  • 菡萏:荷花的别称。
  • 深竹:茂密的竹林。
  • 翠锦障:比喻翠绿的屏障,这里指茂密的竹林。
  • 点银烛:比喻水面上的光点,如同银烛一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造诣。此诗描绘了园池中的菡萏轩景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其守居园池中的菡萏轩所作,通过对朝阳、秋水、荷花和竹林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宁静安详的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朝阳、秋水、荷花和竹林为元素,构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首句“朝阳媚秋漪”,以“媚”字形容朝阳,赋予了朝阳以人的情感,使其显得格外明媚动人。次句“菡萏隔深竹”,通过“隔”字,巧妙地描绘了荷花与竹林的相对位置,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后两句“谁开翠锦障,无限点银烛”,运用比喻手法,将茂密的竹林比作翠绿的锦障,将水面上的光点比作银烛,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朝阳媚秋漪”:朝阳照耀下的秋水波光粼粼,显得格外明媚。
  2. “菡萏隔深竹”:荷花与茂密的竹林相隔,形成了一幅幽静的画面。
  3. “谁开翠锦障”:谁展开了这翠绿的屏障,比喻竹林的茂密。
  4. “无限点银烛”:无数的光点在水面上闪烁,如同银烛一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茂密的竹林比作翠绿的锦障,将水面上的光点比作银烛。
  • 拟人:用“媚”字赋予朝阳以人的情感,使其显得格外明媚。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宁静安详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朝阳:象征希望和活力。
  • 秋漪:象征宁静和深远。
  • 菡萏:象征高洁和清雅。
  • 深竹:象征幽静和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菡萏”指的是什么? A. 荷花 B. 梅花 C. 菊花 D. 兰花 答案:A

  2. “谁开翠锦障”中的“翠锦障”比喻的是什么? A. 荷花 B. 竹林 C. 秋水 D. 朝阳 答案:B

  3.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夸张 B. 比喻 C. 排比 D. 设问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但风格更为豪放。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 菡萏轩》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在描绘自然景色时,文同的诗更为细腻和宁静,而苏轼的诗则更为豪放和奔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文同诗集》:文同的诗集,收录了其大部分诗作,是研究文同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