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观陈十六史兴碑》
时间: 2025-01-01 16:17:01意思解释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
作者: 高适 〔唐代〕
原文展示:
荆衡气偏秀,江汉流不歇。
此地多精灵,有时生才杰。
伊人今独步,逸思能间发。
永怀掩风骚,千载常矻矻新碑亦崔嵬,
佳句悬日月。则是刊石经,终然继梼杌。
我来观雅制,慷慨变毛发。
季主尽荒淫,前王徒贻厥。
东周既削弱,两汉更沦没。
西晋何披猖,五胡相唐突。
作歌乃彰善,比物仍恶讦。
感叹将谓谁,对之空咄咄。
白话文翻译:
荆衡的气候特别秀美,江汉的水流无时无刻不在奔涌。这一带有很多精灵,时常会孕育出才华横溢的人。眼下她独步于世,逸兴能够时常迸发。永远怀念那些掩藏风骚的诗篇,千年之后新碑依旧巍峨,佳句如同日月高悬。这是在刻石经文,最终仍然继承了古老的传统。我来这里欣赏这种雅致的风格,慷慨激昂,真情流露。季主沉迷于荒淫,前王只留下遗恨。东周已经削弱,两汉更是沦落。西晋又何等猖狂,五胡频频侵扰。作歌只是在彰显善良,而对比之下,世间依旧恶声不断。感叹又能对谁诉说,面对这一切只能无奈叹息。
注释:
- 荆衡:指荆州和衡州,古地名,意指一方的风光。
-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象征着水流的源源不断。
- 精灵:指有才华的人才。
- 伊人:指诗人心目中才情出众的人。
- 永怀:永远怀念,指对古代诗人的缅怀。
- 新碑:指新刻的碑文,象征着对历史的铭记。
- 季主:指季家,象征荒淫无道的统治者。
- 五胡:指历史上五个胡人部落,指代外族入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东周”、“两汉”、“西晋”、“五胡”等,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和事件。高适借此表达人们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适(703年-765年),字达夫,汉族,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豪”,以边塞诗和咏史诗著称。
-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高适游览陈十六史兴碑时,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后世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诗歌鉴赏:
本诗展示了高适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杰的崇敬之情。开头两句描绘了荆衡地区的自然风光,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随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强调了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诗中的“新碑”不仅仅是实物的描绘,更是对历史的铭刻与思考,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诗中对于历史衰亡的感叹,表现出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与忧虑。高适通过对比历史的盛衰,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与警醒。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抱负,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荆衡气偏秀:描写自然风光,表现出诗人对地方的热爱。
- 江汉流不歇:水流不断,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 此地多精灵:强调人才辈出,表现出对杰出人物的期待。
- 伊人今独步:指代优秀的人物,强调其卓越的才能。
- 永怀掩风骚:怀念历史上的优秀诗人。
- 新碑亦崔嵬:新刻的碑文高耸,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季主尽荒淫:批判当代统治者的荒淫无道。
- 前王徒贻厥:反思历史的遗憾。
- 东周既削弱:讲述历史的衰败。
- 西晋何披猖:批评西晋时期的乱象。
- 作歌乃彰善:作歌是为了彰显美德。
- 感叹将谓谁:感叹历史变迁,表达诗人的无奈。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如“新碑亦崔嵬”)、对仗(如“佳句悬日月”)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感叹,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思考,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 荆衡:象征着秀美的自然与人才的培育。
- 江汉:象征历史的延续与时间的流逝。
- 新碑:象征着对历史的铭记与文化的承继。
- 五胡:象征外族入侵与历史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适的《同观陈十六史兴碑》中提到的“新碑”象征什么? a) 自然风光
b) 历史的铭刻与文化的传承
c) 个人的成就 -
诗中提到的“季主”主要是指: a) 统治者的荒淫
b) 诗人的才华
c) 古代的文化
答案:
- b) 历史的铭刻与文化的传承
- a) 统治者的荒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高适与杜甫的咏史诗都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但高适更多侧重于对文化传承的强调,而杜甫则更关注现实政治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文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