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山人归嵩阳》
时间: 2025-01-19 21:55: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杨山人归嵩阳
作者:高适 〔唐代〕
不到嵩阳动十年,
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
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
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
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
惟余眷眷长相忆。
白话文翻译
这十年我未曾到过嵩阳,
当初的心事如今已成空。
一两位老朋友已不再见,
而三十六峰依旧在眼前。
夷门二月柳色正好,
几声流莺泪湿心头。
挖井耕田却无人来邀我,
我知道你因此忘却了帝王的恩惠。
山人你又要走上嵩阳路,
我唯有满心挂念与你长相忆。
注释
字词注释
- 嵩阳:嵩阳是指嵩山的阳面,古代有名的道教圣地。
- 徒然:空虚、无意义。
- 夷门:古地名,指夷门地区。
- 沾臆:湿润心头,形容悲伤。
- 帝力:指帝王的权力和恩惠。
典故解析
高适的诗中常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嵩阳作为道教圣地,象征着高洁与清远。此外,诗中提到的“流莺”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702年-765年),字达夫,号白华,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高适与杨山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怀念,背景或与当时的生活境遇和人际关系变化有关,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送杨山人归嵩阳》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不到嵩阳动十年”,直接表达了与友人分别已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的“三十六峰犹眼前”,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仿佛这些山峰见证了他们的友谊。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这一句通过描绘春天柳条的颜色和流莺的哭声,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表现出离别的伤感和对美好回忆的追忆。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无奈与祝福,尽管相聚短暂,但情谊依旧深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典型的情感表达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到嵩阳动十年:十年未曾去过嵩阳,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思念。
- 旧时心事已徒然:曾经的心事如今变得无意义,强调时间带来的无奈。
- 一二故人不复见:老朋友已不再相聚,增添离愁别绪。
- 三十六峰犹眼前:山峰依旧在,象征不变的自然与变化的人生。
- 夷门二月柳条色:描绘春天的景色,展现自然之美。
- 流莺数声泪沾臆:流莺的哀鸣与泪水,表达心中的悲伤。
- 凿井耕田不我招:他人忙于生活,未曾来邀我,显示孤独感。
- 知君以此忘帝力:你因我的孤独而忘却权力的恩宠,反映友情的深厚。
- 山人好去嵩阳路:祝福友人继续走自己的路。
- 惟余眷眷长相忆:唯有心中思念长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
修辞手法
全诗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例如,“夷门二月柳条色”与“流莺数声泪沾臆”形成对比,前者描绘春的美好,后者则是离别的伤感,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人们在时光流逝中对旧友的思念和对自然永恒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嵩阳:象征高洁与理想之地。
- 柳条:象征春天、生机与离别。
- 流莺:象征思念与悲伤。
- 三十六峰:象征永恒与不变的友谊。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回忆与深厚情感,反映了自然与人生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夷门”是指什么地方?
A. 山峰
B. 古地名
C. 湖泊 -
“流莺”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A. 喜悦
B. 离别与伤感
C. 财富 -
诗中的“旧时心事已徒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后悔
C. 无奈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哲理。
- 李白《送友人》:表达对离别的感慨与友谊的珍视。
诗词对比
高适与王之涣的送别诗有相似之处,在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思考上,但高适的诗更为细腻,情感更为真挚。李白的《送友人》则更加奔放,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