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时间: 2025-01-06 12:58:46

留滞常思动,艰虞郤悔来。

寒灯挑不焰,残火拨成灰。

冻水滴还歇,风帘掩复开。

孰知文有忌,情至自生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夜
留滞常思动,艰虞郤悔来。
寒灯挑不焰,残火拨成灰。
冻水滴还歇,风帘掩复开。
孰知文有忌,情至自生哀。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夜晚,我常常停留思索,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悔恨。寒灯已无法点燃,残余的火焰也已变成灰烬。冰冷的水滴落下来似乎也停歇了,风吹动帘子,有时掩住,有时又打开。谁能知道文字中有所忌讳,而当情感深入时,自然就产生了哀伤。

注释:

  • 留滞:停留,停下。
  • 艰虞:艰难的忧虑。
  • 郤悔:悔恨,后悔。
  • 寒灯:寒冷的灯光。
  • 挑不焰:点燃不了火焰。
  • 拨成灰:拨动火焰,最终化为灰烬。
  • 冻水:冰冷的水。
  • 滴还歇:水滴仍然停留。
  • 风帘:窗帘,被风吹动。
  • 孰知:谁知道。
  • 文有忌:文字中有忌讳。
  • 情至自生哀:情感深切自然生出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字仲明,号元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作者身处寒冷的夜晚,思绪纷飞,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中展现了诗人在静谧的夜里对人生的反思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寒夜》通过描绘寒冷夜晚的场景,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诗中“寒灯挑不焰,残火拨成灰”展现了夜晚的寒冷与凄凉,灯光与火焰的消逝象征着希望的熄灭和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冻水滴还歇,风帘掩复开”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不安的氛围,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动荡与压抑。最后一句“孰知文有忌,情至自生哀”则升华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文字表达的顾忌以及情感的深入所带来的无奈与哀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诗人对生命、情感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留滞常思动”:诗人停留在此,常常思索内心的情感与动荡。
    • “艰虞郤悔来”:表达对生活中的艰难与悔恨的感悟。
    • “寒灯挑不焰”:灯火在冷夜中无法点燃,象征希望与温暖的缺失。
    • “残火拨成灰”:火焰的消逝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
    • “冻水滴还歇”:水滴的停止暗示着生命的静止与无奈。
    • “风帘掩复开”:风吹动窗帘,象征着外界的变化与内心的动荡。
    • “孰知文有忌”:表明文字表达的复杂性与情感的隐秘。
    • “情至自生哀”:情感的深入自然会引发内心的悲哀。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寒灯”“残火”比喻生命中的希望与温暖。
    • 拟人:水滴与风帘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保持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寒夜为背景,探讨了孤独、悔恨与深刻情感的交织,表现出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情感的深切理解。

意象分析:

  • 寒夜: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环境。
  • 寒灯与残火:象征希望的消逝与生命的脆弱。
  • 冻水:反映生命的停滞与无奈。
  • 风帘:象征内心与外界的联系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灯挑不焰”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生命的希望
    • B. 内心的孤独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过去的怀念
  2. “情至自生哀”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愤怒
    •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师道的《寒夜》和李白的《夜泊牛津》,两者都描绘了孤独的夜晚,但陈师道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情感,而李白则在孤独中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世界:从古到今的诗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