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春感》

时间: 2024-09-19 21:23:40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梢青·春感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身处愁苦之中,听到笛声和鼓声,却没有歌声的欢快。孤独地坐在青灯下,思念故乡的明月。眼前的美好景色与心中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伤。

注释:

  • 铁马蒙毡:铁马是指马匹,蒙毡指覆盖着的毡子,暗示战马的悲壮与艰辛。
  • 银花洒泪:银花形容雪花,洒泪暗示春天的到来却带来忧愁。
  • 春入愁城:春天来到却让人更感愁苦,愁城象征着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 笛里番腔:笛声中流露出异国的曲调。
  • 街头戏鼓:街头的表演与热闹,反衬出诗人的孤独。
  • 青灯:幽暗的灯光,象征着孤独的夜晚。
  • 故国高台月明:思念故乡的美好景象,尤其是夜空中的明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著名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词风清新,情感细腻,通常以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春天,诗人处于离乡背景下,面对春天的到来,感慨万千,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柳梢青·春感》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春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矛盾。开篇的“铁马蒙毡”与“银花洒泪”构建了一个悲壮而又富有春意的意境,虽是春天的到来,却伴随着无尽的愁苦。转而描绘笛声与街头表演的热闹,但诗人却感受不到欢乐,反而是无尽的孤独,这种情感的落差让人倍感心酸。

“那堪独坐青灯”一句,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形象,青灯下的独坐更是增添了几分凄凉。接下来的“想故国高台月明”,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思念故乡的明月,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最后的“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通过自然景色与心情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充满了浓郁的乡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铁马蒙毡:暗示诗人对战争的忧虑与思考。
  • 银花洒泪: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忧伤形成对比。
  • 春入愁城:春天的到来并未带来快乐,反而加深了愁绪。
  • 笛里番腔:异国的曲调,让人感到格外陌生。
  • 街头戏鼓:热闹的场景反衬出个人的孤独。
  • 那堪独坐青灯:表现诗人的无奈与孤独。
  • 想故国高台月明: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月明象征着诗人对故土的深情。
  •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通过风光与内心情绪的对比,表达对美好回忆的追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形成音韵的美感。
  • 比喻:将春天比作愁城,通过这样的比喻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将春天的人性化,赋予其感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与内心愁苦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马:象征战争与艰辛。
  • 银花:象征春天与美好。
  • 青灯:象征孤独与思考。
  • 高台月明:象征思乡与美好回忆。

这些意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其所处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首词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铁马蒙毡”中的“铁马”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家乡
  2. 诗中反映诗人情感的主要意象是?

    • A. 春天的欢快
    • B. 孤独的青灯
    • C. 热闹的街头
  3. 本词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 A. 自然风光
    • B. 故乡
    • C. 朋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同样是对春天的描写,但其情感更为激昂,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李清照《如梦令》:也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美。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提供了对古代诗词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全面分析,适合对古诗词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