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过曹溪
作者: 洪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六十之年入瘴乡,
灵台未了热非常。
锡泉一饮根尘净,
理到清凉礼梵王。
白话文翻译:
在六十岁时我来到瘴气弥漫的地方,
心灵的明净还未完全脱离炎热的困扰。
饮一口锡泉,尘世的烦恼顿时净化,
理智回归清凉,恍如在礼拜梵王。
注释:
字词注释:
- 瘴乡:指瘴气重的地方,常用于形容潮湿、闷热的环境。
- 灵台:指心灵智慧的所在,象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 锡泉:一种被认为具有清净功效的泉水。
- 根尘:尘世的烦恼和杂念。
- 梵王:佛教中的神明,象征着清净与智慧。
典故解析:
“梵王”源于佛教文化,象征着神圣和智慧。在诗中提到“礼梵王”,意味着通过心灵的清净与理智的回归,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皓(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因其在诗歌、散文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洪皓六十岁时,可能是在他旅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在瘴乡环境中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内心对清净智慧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过曹溪》是一首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诗的开头提到“六十之年入瘴乡”,给人一种身处困境的感觉,瘴气的环境象征着诗人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与困扰。然而,接下来的“灵台未了热非常”则表明,尽管环境恶劣,诗人的内心尚未完全摆脱困扰。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通过饮用锡泉,象征着对清净的追求和对烦恼的解脱。锡泉的水象征着智慧与宁静,诗人通过这一行为,试图洗净内心的“根尘”,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和。最后一句“理到清凉礼梵王”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智与清凉境界的向往,隐喻着一种宗教的皈依。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心灵救赎的渴望,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十之年入瘴乡:诗人六十岁时来到瘴气弥漫、环境恶劣的地方。
- 灵台未了热非常:尽管身处逆境,内心的清明和宁静尚未完全恢复,仍感到热烈的烦恼。
- 锡泉一饮根尘净:饮用锡泉后,尘世的烦扰得到清洗,内心逐渐宁静。
- 理到清凉礼梵王:理智回归清凉,仿佛回到礼拜梵王的崇高境界。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表现出诗人的匠心独运。
- 象征:锡泉象征智慧与清净,瘴乡则象征生活中的困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清净的追求,反映了在困境中寻找智慧与宁静的渴望,展现了对生命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瘴乡:象征生活的困扰与艰辛。
- 锡泉:象征智慧、清净与内心的解脱。
- 梵王:象征崇高、智慧与信仰的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六十岁时进入什么地方?
- A. 瘴乡
- B. 山林
- C. 河畔
- D. 城市
-
“锡泉一饮根尘净”中的“根尘”指的是什么?
- A. 饮水
- B. 尘世烦恼
- C. 自然景物
- D. 身体健康
-
诗中提到的“梵王”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清净与智慧
- C. 名声
- D. 权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写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洪皓的《过曹溪》则更加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解脱,二者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