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5:37: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水三川路渺茫,翠微深处白云乡。
目懒拭如松液,领发频抓似栗房。
林壑不嫌无用物,形骸难入少年场。
缘苔蹑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白话文翻译:
这条通往八水三川的路显得渺茫,远处翠绿的山峰深处是白云环绕的乡村。
我懒得去擦拭眼睛,像松树上滴落的松液;
就像抓挠满头乱发,像栗子一样蓬松。
在山林和沟壑中,我不在乎无用的东西,
而我这个身躯却难以融入年轻人的场合。
踏着苔藓,慢慢地探索,不知道有多少风景;
千里归来,鞋底已经变得苍白。
注释:
- 渺茫:形容路途远而模糊。
- 翠微:指青翠的山峦。
- 目懒:眼睛懒得去看。
- 松液:松树的树脂,形容眼泪或眼分泌的液体。
- 栗房:像栗子一样蓬松的头发,形容头发凌乱。
- 林壑:山林和沟壑。
- 形骸:身体。
- 少年场:年轻人的聚会或活动场合。
- 缘苔蹑蔓:沿着青苔和蔓藤走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司马光的诗词多反映其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风格简洁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他对西域的行旅之中,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个人的孤独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为人所称道。从开头的“八水三川路渺茫”便可看出,诗人对旅途的迷茫与无奈。他在广阔的自然面前感受到渺小,路途的艰辛与不确定性让人感到无奈。接着,诗人通过“目懒拭如松液,领发频抓似栗房”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身处自然之中时的懒散与随性,展现出一种与自然融合的状态。
而“林壑不嫌无用物,形骸难入少年场”则转而表达了对世俗社交的隔离感,诗人似乎在自我反思,感到自己与年轻人的世界格格不入,暗示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最后两句“缘苔蹑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既表达了对自然探索的渴望,又蕴含了对旅途的感慨,回归时鞋底的苍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经历的沉淀。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浓厚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深切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八水三川路渺茫:描绘了旅途的遥远与不确定感。
- 翠微深处白云乡:描写了自然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目懒拭如松液: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懒散态度。
- 领发频抓似栗房:用栗子形容头发的凌乱,展现诗人的随意。
- 林壑不嫌无用物:在自然中,诗人不在乎那些表面无用的事物。
- 形骸难入少年场:表达了诗人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
- 缘苔蹑蔓知多少:探索自然中的细节,体现了对生活的好奇。
- 千里归来屐齿苍:回归时的感慨,象征着经历与成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目懒拭如松液”通过比喻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人的情感和状态,使得描写更具感染力。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折射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体现了隐逸与哲思的结合。
意象分析:
- 八水三川:象征着旅途的复杂与艰难,也暗示了自然的浩瀚。
- 翠微:代表了美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松液与栗房:分别象征着诗人的懒散与自由,体现了对生活的轻松态度。
- 屐齿苍: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岁月的沉淀,表现了人生的经历与成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关于“八水三川”的意思,下列哪项正确? A. 远离城市的乡村
B. 复杂的旅行线路
C. 一种植物名称
D. 一种水的类型 -
诗中“形骸难入少年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年轻人的羡慕
B. 对社交的厌倦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待 -
“千里归来屐齿苍”中“屐齿苍”象征着什么? A. 旅行的愉快
B. 旅途的疲惫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年轻的活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宁静和闲适。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表达孤独感,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激荡与豪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代诗词研究》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