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舌
梅尧臣 〔宋代〕
一冬常噤默,乘春何多舌。
苍毛无文章,尖啄苦腾说。
晓升高高树,百鸟言漏泄。
只未学凤皇,有亦学不彻。
伤哉古辩士,往往遭车裂。
白话文翻译
整冬都默不作声,到了春天却喧闹如斯。
这只百舌鸟毫无文学修养,尖嘴苦于啄说。
清晨在高高的树上升起,百鸟纷纷言语泄露。
只可惜未能学习凤皇的歌唱,若有也难以精通。
可怜那些古代辩士,往往遭受到车裂的惨痛。
注释
- 噤默:沉默,不说话。
- 多舌:话多,喧闹。
- 苍毛:百舌鸟,因其羽毛颜色而得名。
- 文章:指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
- 尖啄:用尖嘴啄食,形容说话尖锐。
- 言漏泄:言语之间透露出某些秘密或信息。
- 凤皇:传说中的鸟,象征高雅的歌唱。
- 辩士:古代擅长辩论的人。
- 车裂:古代刑罚之一,指被车轮撕扯致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少白,宋代诗人,浙江人。他的诗风清新、精炼,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情趣,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时值北宋中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百舌鸟的喧闹与古辩士的遭遇,表达对表面喧嚣与内在空虚的思考,以及对古代辩士命运的惋惜。
诗歌鉴赏
《百舌》通过描绘百舌鸟的春日喧闹,反映了诗人对喧嚣与沉默的思考。开篇以“噤默”与“多舌”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喧闹。百舌鸟虽多言,但其言辞却是苍白无力的,象征着当时社会中浮躁的言论与缺乏深度的文化现象。
诗中“晓升高高树,百鸟言漏泄”描绘了一个清晨,百鸟齐鸣的场景,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动与喧闹。但是,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却是冷静的,似乎在隐喻对社会上浮夸风气的批判。“只未学凤皇”,表达了对高雅文化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显露出诗人的内心矛盾与思索。
最后提及古辩士的悲惨命运,“往往遭车裂”,不仅是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也进一步揭示了言辞的力量与风险。整首诗在音韵和意境上都表现出深刻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世的无奈与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冬常噤默,乘春何多舌。:冬季常常沉默,而春天来临时却喧闹不已,暗示生命的活跃。
- 苍毛无文章,尖啄苦腾说。:百舌鸟虽然叫得响亮,但缺乏真正的文化修养,突出其表面喧嚣的空洞。
- 晓升高高树,百鸟言漏泄。:描述清晨时分,鸟儿们在树上鸣叫,象征着自然的活力与言语的传播。
- 只未学凤皇,有亦学不彻。:即使百舌鸟想学凤皇的歌唱,但也难以达到高雅的境界,反映出对文化的追求。
- 伤哉古辩士,往往遭车裂。:古代辩士常常因言辞而遭受极刑,警示言辞的风险与历史的残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百舌鸟比作无文化的喧闹者,借以反映当时社会的浮躁。
- 对仗:如“噤默”与“多舌”,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鸟儿的鸣叫被赋予了言语的特征,使自然景象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百舌鸟的喧闹与古辩士的悲惨命运,探讨了表面繁荣与内在空虚的主题,揭示了社会中浮躁言辞的影响与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真正智慧与深刻思考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百舌鸟:象征表面喧闹、缺乏深度的言语。
- 凤皇:象征高尚文化与优雅艺术,代表对理想的追求。
- 辩士:代表古代知识分子,体现辩论与智慧的风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百舌鸟在春天的表现是什么?
- A. 沉默
- B. 喧闹
- C. 低吟
- D. 休息
-
诗中提到的凤皇象征什么?
- A. 喧哗
- B. 高雅文化
- C. 自然
- D. 战争
-
古辩士的命运是什么?
- A. 荣华富贵
- B. 遭车裂
- C. 离世
- D. 被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百舌》与王维的《鸟鸣涧》均描绘了鸟类的声音,但前者侧重于对喧哗与文化空洞的反思,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意境和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文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