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州道中》
时间: 2024-09-19 21:23: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献州道中
作者:文天祥 〔宋代〕
三年戎服行,五岭文玉会。
跻攀上崖磴,厉揭涉潇濑。
十步九崎岖,山水何破碎。
坐信纸管仲小,自觉伯夷隘。
乃今来中州,万里如一概。
四望登原隰,桑麻蔚旆旆。
骅骝出清庙,过都真历块。
历历古战场,俯仰生感慨。
吾常涉重湖,东海际南海。
兹游冠平生,天宇更宏大。
心与太虚际,目空九围内。
男儿不出居,妇人坐帷盖。
反身以自观,须弥纳一芥。
以此处死生,超然万形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三年来身处战乱中的艰难行程,经过五岭时与文人相会,攀登崖石,涉水而过,见到许多崎岖的山路和破碎的山水。虽然身处战乱,但他依然能感受到故乡的亲切和历史的厚重。如今来到中原,四处眺望,眼前是茂盛的桑麻,骏马在庙宇前奔腾,历经战场的痕迹让他感慨万千。常常游历于重湖之间,东海和南海相交,今天的游历更加让他感受到宇宙的广大。心灵与虚空相交,眼界超越九霄,感叹男子汉不出门,妇人却在帷幕后安坐。最终他反观自身,意识到即便是微小的芥子也能包容整个须弥山。于是他在此处体会生死,超然于万物之内。
注释
- 戎服:指军装,象征着参战的经历。
- 五岭:指中国南方的五座山岭,常用以指代南方地区。
- 崎岖:形容道路不平,有很多弯曲的地方。
- 伯夷:古代隐士,象征高洁的品德。
- 中州:指中原地区,通常代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 骅骝:形容骏马,常用于赞美良马。
- 须弥:佛教中形容一种山,象征着高大而神圣的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抵抗蒙古入侵的过程中,以身作则,殉国精神感动了后世,代表作《过零丁洋》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文天祥在战乱中,经过艰难的行程,表达了他对家国的思念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诗歌鉴赏
《献州道中》是一首表现文天祥心路历程的诗作。诗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展现了作者在战乱中的思考与感悟。开篇以“戎服行”引入,暗示了他作为武将的身份,经历了长时间的征战,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及对自然的观察。五岭的描绘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诗的中段,通过“十步九崎岖”的形容,生动地描绘了艰难的旅途,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破碎与战争带来的伤痛。坐视历史的厚重,作者自省了伯夷的隐逸和历史中那些被遗忘的英烈,反映出对生命及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须弥纳一芥”的哲理,表达了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理解,强调了生死的超然和人性之伟大,显示出一种哲学的境界与情感的升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年戎服行:表达了长期的战斗经历。
- 五岭文玉会:象征着与文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碰撞。
- 十步九崎岖:形容行路艰辛,折射出战乱带来的艰难。
- 心与太虚际:表达了心灵的自由与宇宙的广阔。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灵与太虚相接,表达对精神世界的探寻。
- 对仗:如“俯仰生感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艰难的旅程,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文天祥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 戎服:象征战争与牺牲。
- 山水:传达自然的破碎与历史的无情。
- 须弥山:象征精神的升华与内心的超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文天祥在诗中提到的“戎服”指的是什么?
- A. 军装
- B. 书生服
- C. 商人服
-
“十步九崎岖”形容的是什么?
- A. 道路的平坦
- B. 道路的艰难
- C. 道路的宽广
-
作者在最后以“须弥纳一芥”表达了什么?
- A. 生命的渺小
- B. 精神的高度
- C. 战争的残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文天祥的另一首著名诗作,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
- 《水调歌头》:苏轼的词作,体现了壮志难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文天祥与陆游:两位诗人都在战乱中坚持理想与信念,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示了相似的爱国情怀与坚定信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文天祥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