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善与人同》

时间: 2025-01-19 13:48:10

善出於人元即性,在人在我本无殊。

常人未免为私累,上圣之心道与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善出於人元即性,在人在我本无殊。常人未免为私累,上圣之心道与惧。

白话文翻译

善良出自于人的本性与生俱来并无差别。常人难免受到私欲的束缚,而圣人的内心则对道理和恐惧有着深刻的理解。

注释

  • :指人的善良本性。
  • :指根本、本源。
  • :就是、乃是。
  • :不同。
  • 常人:普通人,常人。
  • 未免:难免,难以避免。
  • 私累:私欲的束缚或牵制。
  • 上圣:指智慧或德行高尚的人。
  • 道与惧:对道理的理解和对不正之事的恐惧。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善出於人元即性”借鉴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的理念,出自《孟子》一书,孟子认为人皆有善性,只是后天环境使人偏离。此句表达了对人性本质的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哲理性的诗作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结合道德伦理与个人感悟,展现出一种理性思考的风格。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人性和道德的关注尤为强烈。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借古人之言,抒发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善与人同》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展现出了诗人对人类本质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以“善出於人元即性”引入,指出善良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强调了人性中的善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相契合。

接着,诗人提到“常人未免为私累”,意指普通人受到私欲的影响,难以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善良。这一段揭示了人性中私欲的普遍性,使得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往往会迷失自我,偏离善良的本性。然而,上圣之人,心中有道,能够超越这些私欲,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对道理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既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流露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思考,使得读者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善恶的辩证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善出於人元即性:善良是人类的本性,生来如此。
  2. 在人在我本无殊:在任何人身上,善良的本质是相同的。
  3. 常人未免为私累:普通人难以摆脱私欲的羁绊。
  4. 上圣之心道与惧:圣人的内心深知道理,对不正之事心生恐惧。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的结构严谨,前后对仗工整,体现出对称之美。
  • 比喻:通过“私累”比喻人们被私欲所束缚,增强了表达的直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探讨人性与道德,表明人性本善的道理,同时警示人们要警惕私欲,以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善良。

意象分析

  • :象征着人性中的光明面。
  • 私累:象征着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指向人们的私欲与自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善”指的是什么? A. 人的本性
    B. 社会的规范
    C. 个人的利益

  2. “常人未免为私累”中的“私累”指的是什么? A. 社会责任
    B. 个人的私欲
    C. 朋友的帮助

  3. 诗中提到的“上圣”指的是? A. 普通人
    B. 德行高尚的人
    C. 贪婪之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孔子对人性和道德的论述。
  • 《庄子》:对人性、自由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孟子》中的人性论:与陈普的诗歌在对人性本善的观点上有共鸣,但《孟子》更侧重于理论探讨,而陈普则通过诗歌表达了更为情感化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论语》
  • 《孟子》
  • 《庄子》
  • 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涉及人性、道德哲学和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