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广州至汉口飞机上作》

时间: 2025-01-19 16:51:53

乱雨湿江天,晓雾漫漫。

万峰叠翠到人前。

归梦又随春去也,日近长安。

百丈响风鸢。

俯视云烟。

岳阳城下浪花翻。

一镜空濛三万顷,飞过君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雨湿江天,晓雾漫漫。
万峰叠翠到人前。
归梦又随春去也,日近长安。
百丈响风鸢。
俯视云烟。
岳阳城下浪花翻。
一镜空濛三万顷,
飞过君山。

白话文翻译:

雨水纷纷洒落,湿润了江天,晨雾弥漫。
万重青山映入眼帘。
归来的梦又随春去,日子渐近长安。
高空中风筝在百丈高空飞舞。
俯瞰云烟。
岳阳城下的浪花翻滚。
一幅空蒙的画面延绵三万顷,
飞过君山。

注释:

  • 乱雨:倾泻而下的雨,形容雨势猛烈。
  • 晓雾:晨雾,指早晨的雾气。
  • 万峰叠翠:形容山峰重重叠叠,青翠如染。
  • 归梦:指归家的梦,象征对故乡的思念。
  • 长安:古都长安,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百丈响风鸢:高空中飞翔的风筝,象征自由与畅快。
  • 岳阳城:指岳阳,著名的城市,位于洞庭湖畔。
  • 君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寓意着美丽的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99-1966),字子云,号湘庐,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擅长诗词、书法及篆刻。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与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飞机飞行途中,从广州到汉口。诗人在空中俯瞰大地,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情怀,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展现了诗人张伯驹在飞往汉口的途中,透过飞机的窗户,俯瞰下方的江天、美丽的山川,心中涌动的情感。诗的开篇“乱雨湿江天,晓雾漫漫”以生动的景象引人入胜,展现出一幅雨雾交织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湿润而朦胧的氛围。接下来的“万峰叠翠到人前”则将视线引向远方的青山,仿佛把读者带入了诗人的视野之中,感受那种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沉醉。

“归梦又随春去也,日近长安”一句,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归梦”则暗示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在这飞行的旅途中,虽然身处高空,但心灵却依然向往着长安这片熟悉的土地。

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由飞翔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深刻思念。用“百丈响风鸢”描绘风筝的自由飞翔,仿佛象征着诗人希望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遨游的渴望。而最后两句“岳阳城下浪花翻,一镜空濛三万顷,飞过君山”,则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无限的遐想,仿佛将整个江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雨湿江天:描绘了雨水淋漓的江面,营造出一种湿润的氛围。
  2. 晓雾漫漫:早晨的雾气笼罩着大地,增加了景色的神秘感。
  3. 万峰叠翠到人前:远山重重叠叠,青翠欲滴,似乎在向人们展示自然的壮丽。
  4. 归梦又随春去也:对故乡的思念伴随着春天的离去,让人倍感惆怅。
  5. 日近长安:长安象征着理想的归宿,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
  6. 百丈响风鸢:高空中的风筝象征着自由,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7. 俯视云烟:从高处俯瞰,云烟缥缈,增加了一种轻盈的感觉。
  8. 岳阳城下浪花翻:描绘了岳阳城下的美丽景色,充满生机。
  9. 一镜空濛三万顷:宽广的湖面如同一面镜子,展现出无边的空灵感。
  10. 飞过君山:最后将视野定格在君山,象征着永恒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乱雨湿江天”和“晓雾漫漫”,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结合,增强了诗的意境。
  • 意象:如“风鸢”,象征着自由与遐想,意象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天:象征着广阔的自然和生命的韵律。
  • 晓雾:代表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 万峰:象征着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归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风鸢:象征着自由、梦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归宿
    C. 旅行

  2. “百丈响风鸢”中的“风鸢”象征着什么? A. 怀念
    B. 自由
    C. 美丽

  3. 诗人在飞行中俯瞰的是哪个城市的景象? A. 岳阳
    B. 汉口
    C. 广州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张伯驹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但张的作品更注重心灵的感受,而王的作品则强调壮丽的视野与历史的厚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张伯驹诗文集》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