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山房十首》

时间: 2025-01-14 06:23:29

烧罢天香月半昏,掩扃才了便呼灯。

窗前诵彻渊明赋,却傍禅床听葛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宜兴山房十首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烧罢天香月半昏,掩扃才了便呼灯。
窗前诵彻渊明赋,却傍禅床听葛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香炉里的香已经烧完,月光照耀着窗前,我刚刚关上门便开始点灯。窗前我诵读着陶渊明的诗篇,而在禅床旁边,我静静地听着外面的葛藤声。

注释:

  • 烧罢:指香已经燃尽。
  • 天香:指香气,特别是指熏香。
  • 月半昏:指月亮升起,天色渐暗。
  • 掩扃:掩上门闩,关闭门。
  • 才了:刚刚完成。
  • 呼灯:点灯,点亮灯光。
  • 窗前:窗户前面。
  • 诵彻:朗读完毕。
  • 渊明赋:指陶渊明的作品,表现隐逸生活的诗篇。
  • 傍禅床:靠近禅床,禅床是指用于禅修的床。
  • 听葛藤:听葛藤的声音,葛藤是一种植物,通常生长在乡野,象征自然的宁静。

典故解析: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的诗人,以其隐逸的生活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在此诗中提到的“渊明赋”即是指他的作品,诗人通过诵读陶渊明的诗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生活在宋代,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隐逸生活的恬淡与宁静。李曾伯的创作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向往自然和简单的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诗人在山房中独处,反映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古代诗人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的夜晚图景。诗人以“烧罢天香月半昏”开篇,既描绘了夜晚的氛围,又暗示了其内心的闲适与放松。随着香烟的消散,夜色愈加浓厚,而这种浓厚的夜色也为诗人的思绪增添了几分深邃。

接着,诗人关上门,点亮灯光,形成了一种私密的空间,似乎与外界隔绝,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他在窗前诵读陶渊明的诗篇,表明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却傍禅床听葛藤”,则展示了他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细腻感受,葛藤的声音增添了夜晚的静谧与生动。

整首诗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事的淡漠。李曾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成功地传达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烧罢天香月半昏:写夜晚的宁静,香气消散,月光朦胧。
  2. 掩扃才了便呼灯:关上门,点亮灯光,显示出安静的生活状态。
  3. 窗前诵彻渊明赋:在窗前朗读陶渊明的诗,表现对隐逸文化的向往。
  4. 却傍禅床听葛藤:在禅床旁静听自然的声音,表现对自然的亲近。

修辞手法

  • 对仗:“烧罢”与“掩扃”,形成了一种平衡感。
  • 象征:月光、香气、葛藤等词汇象征着宁静、自然和内心的恬淡。
  • 意象:夜晚的月色与自然的声音构成了诗人理想生活的画面。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香: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高雅。
  • 月光:象征着孤独与思考,营造了夜晚的氛围。
  • 禅床:象征着修行与内心的平静。
  • 葛藤:象征着自然的亲近和静谧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曾伯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渊明赋”是谁的作品?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D. 白居易

  3. 诗人在夜晚做了什么事情? A. 旅游
    B. 读书
    C. 听音乐
    D. 写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诗歌,尤其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

诗词对比: 李曾伯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相似,均描写隐逸生活,但李曾伯在描写时更注重夜晚的细腻感受,而陶渊明则更强调田园生活的清新气息。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