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徐子由题昼寂轩 黄公度 〔宋代〕 木落孤城迥,苔封古寺深。 结庐依近地,隐几惬幽心。 细草秋仍绿,修篁晚更阴。 红尘门外路,六辔漫如琴。
白话文翻译:
树叶落尽,孤城显得更加遥远,青苔覆盖的古寺显得更加幽深。 在附近结庐而居,靠着几案,心情愉悦地享受这份幽静。 细小的草即使在秋天依然绿意盎然,修长的竹子在傍晚时分更加阴凉。 红尘世界的门外道路,六匹马的缰绳如同琴弦一般。
注释:
- 木落:指树叶落尽。
- 孤城迥:孤城显得遥远。
- 苔封:青苔覆盖。
- 古寺深:古寺显得幽深。
- 结庐:建造简陋的住所。
- 隐几:靠着几案。
- 惬幽心:心情愉悦地享受幽静。
- 细草秋仍绿:细小的草即使在秋天依然绿意盎然。
- 修篁晚更阴:修长的竹子在傍晚时分更加阴凉。
- 红尘:指纷扰的世俗世界。
- 六辔:六匹马的缰绳。
- 漫如琴:比喻缰绳柔软如琴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083-1146),字师宪,号梅山,南宋初年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这首诗是黄公度与徐子由共同题写昼寂轩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公度在与徐子由共同题写昼寂轩时所作,昼寂轩可能是一个幽静的居所或寺庙,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城、古寺、细草、修篁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幽静、远离尘嚣的氛围。诗人选择在附近结庐而居,享受这份幽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红尘门外路,六辔漫如琴”一句,以比喻手法将世俗的纷扰与隐逸的宁静相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珍视。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落孤城迥,苔封古寺深。”:树叶落尽,孤城显得更加遥远,青苔覆盖的古寺显得更加幽深。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远离尘嚣的氛围。
- “结庐依近地,隐几惬幽心。”:在附近结庐而居,靠着几案,心情愉悦地享受这份幽静。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 “细草秋仍绿,修篁晚更阴。”:细小的草即使在秋天依然绿意盎然,修长的竹子在傍晚时分更加阴凉。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幽静的氛围。
- “红尘门外路,六辔漫如琴。”:红尘世界的门外道路,六匹马的缰绳如同琴弦一般。这句以比喻手法将世俗的纷扰与隐逸的宁静相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六辔漫如琴”将六匹马的缰绳比喻为琴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珍视。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木落孤城迥,苔封古寺深”,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远离尘嚣的氛围,强调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珍视。
意象分析:
- 木落: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 孤城: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幽静之地。
- 苔封古寺: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幽静的氛围。
- 细草秋仍绿: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美丽。
- 修篁晚更阴:象征着自然的阴凉和幽静的氛围。
- 红尘门外路:象征着世俗的纷扰和隐逸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木落孤城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孤城显得遥远 B. 孤城显得近 C. 孤城显得热闹 答案:A
-
诗中的“红尘门外路,六辔漫如琴”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
诗中的“结庐依近地,隐几惬幽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黄公度的《和徐子由题昼寂轩》: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黄公度的诗则更加强调对幽静生活的珍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公度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黄公度诗歌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