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劝农六首》

时间: 2025-01-14 23:42:47

岂无良田,膴膴平陆。

兽踪交缔,鸟喙谐穆。

惊踪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饱耆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岂无良田,膴膴平陆。
兽踪交缔,鸟喙谐穆。
惊踪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饱耆宿。

白话文翻译:

难道没有肥沃的良田吗?那平坦的土地多么广阔!
这里兽迹交错,鸟儿在和谐地鸣叫。
惊起的兽影在早晨被射杀,夜晚却又追逐猛猪。
用芋头羹和薯类粥,来填饱老人的肚子。

注释:

  • :难道,表示反问。
  • 良田:指肥沃的土地。
  • 膴膴:形容土地肥沃,土壤丰腴。
  • 交缔:交错相连,形容兽迹交错。
  • 谐穆:和谐而宁静,形容鸟鸣声和谐。
  • 惊踪:被惊动的动物的踪迹。
  • 猛豨:指野猪,形容其凶猛。
  • 耆宿:年长的老人,指有年纪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良田”与“兽踪”反映了当时农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陶渊明的“劝农”思想在这里得以延续,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和农民的辛勤劳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该诗是苏轼为劝导农民勤劳耕作而作,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展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辛劳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农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的尊重与热爱。诗的开头以反问形式引入,强调了“良田”的存在,随后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生动之感。诗中提到的“兽踪交缔,鸟喙谐穆”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惊踪朝射,猛豨夜逐”的描写,诗人将农民的辛勤与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用“芋羹薯糜”来表现丰收的果实,既体现了农民的劳动成果,也表达了对老人的关怀,营造出温暖的田园氛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岂无良田”:反问句,强调田地的肥沃。
    • “膴膴平陆”:描绘平坦肥沃的土地,给人以生机的感觉。
    • “兽踪交缔,鸟喙谐穆”: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暗示生态平衡。
    • “惊踪朝射,猛豨夜逐”:展现农民的勇敢与勤劳。
    • “芋羹薯糜,以饱耆宿”:强调丰收与对老人的关怀,传递温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土地与农田比作生命的源泉。
    • 拟人:鸟的鸣叫被赋予了和谐的特征,体现自然的生机。
    • 对仗:诗句之间有一定的对称关系,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农业的价值、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良田:象征着繁荣的农田与辛勤的劳动。
  • 兽踪:代表自然界的生机与生态的和谐。
  • 芋羹薯糜:象征丰收的果实,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富足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良田”是指什么?

    • A. 干旱的土地
    • B. 肥沃的土地
    • C. 山坡地
  2. “惊踪朝射”中“惊踪”指的是什么?

    • A. 早晨的景象
    • B. 被惊动的动物的踪迹
    • C. 夜晚的追逐
  3. 诗中提到的“芋羹薯糜”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饮料
    • B. 填饱老人的食物
    • C. 祭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强调了隐逸和田园生活的理想,而苏轼的《和陶劝农六首》则更多地关注农民的辛劳与农业的重要性,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全集》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