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丰七年有诏京东淮南筑高丽亭馆密海二州骚
作者: 苏轼 〔宋代〕
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
尽赐昆耶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
白话文翻译
在檐角和墙头的飞舞之中,桑树和柘树衰败,留下砍伐后的痕迹。
将昆耶这个地方的土著都赋予为奴婢,不知这样做是否能得到应有的报偿。
注释
字词注释:
- 檐楹: 指屋檐和柱子,这里形容建筑的飞舞之状。
- 桑柘: 指桑树和柘树,常用于形容乡村的景象。
- 尽赐: 全部给予。
- 昆耶: 可能指某地的名称。
- 奴婢: 奴隶和婢女。
典故解析:
- “昆耶”可能与古代地名有关,具体背景不详,但暗示了对当地人的态度。
- 诗中提到的“奴婢”反映了当时对劳动力的低估与剥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洒脱、豪放,常以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正值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诗中通过描写景象,抒发对社会现状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荒凉的环境,檐角和墙头的飞舞,映衬出一种破败感,桑树和柘树的萧条则暗示了社会的衰退。接下来的句子则揭示了对于劳动者的剥削,表达了对地方土著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行为的不满。
整首诗在表面上看似是对环境的描写,实际上却是对政治、社会的深刻批判。苏轼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犀利的语言,体现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度思考。诗中的“尽赐”“奴婢”等词汇,突出了对劳动者的贬低和剥削,令人深思。
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苏轼的艺术才华,更在内容上传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无奈,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责任感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檐楹飞舞垣墙外:描绘出一种生动的景象,似乎在暗示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寂寞。
- 桑柘萧条斤斧余:桑树和柘树的衰败,象征着社会的落魄和对自然的破坏。
- 尽赐昆耶作奴婢:揭示了赋予权力的背后,是对无辜者的压迫。
- 不知偿得此人无:发出对社会不公的质疑,反映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心情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不满,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性与道德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檐楹:象征着建筑的稳固与繁荣,反向暗示现状的破败。
- 桑柘:乡村的象征,暗示人们的生活状态。
- 奴婢:代表着被压迫的群体,传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昆耶”指的是: A. 一种树木
B. 地方名称
C. 一种动物
D. 一种乐器 -
诗中“尽赐”一词可以理解为: A. 全部给予
B. 全部收回
C. 部分给予
D. 不给予 -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哪个方面的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C. 对历史的沉思
D. 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社会现状,但苏轼的风格更为豪放,杜甫则更加沉郁。
- 两位诗人都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但所用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