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巩釆若游蒲涧》

时间: 2025-01-17 08:44:41

南中道是岛夷居,也有安期宅一区。

屐齿苔痕犹故迹,霓旌鸾佩已清都。

元戎解领三千骑,胜日来寻九节蒲。

万岳松风和涧水,鸣琴漱玉自相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中道是岛夷居,也有安期宅一区。屐齿苔痕犹故迹,霓旌鸾佩已清都。元戎解领三千骑,胜日来寻九节蒲。万岳松风和涧水,鸣琴漱玉自相娱。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道路是岛夷所居住的地方,这里也有安期的居所。鞋底的苔痕依然是昔日的痕迹,霓裳的旗帜和鸾凤的佩饰已经归于清雅的都城。元戎带领着三千骑兵,胜利的日子里前来寻访九节的蒲草。万山的松风和涧水交融在一起,弹琴洗玉自得其乐。

注释:

  • 南中道:指南方的一条道路,岛夷指南方的岛屿和民族。
  • 安期宅:安期是古代传说中的隐士,宅指住所。
  • 屐齿苔痕:屐齿是木屐的底,苔痕指苔藓留下的痕迹,暗示曾经到访的人。
  • 霓旌鸾佩:霓裳和鸾凤的佩饰,象征华丽与高雅。
  • 元戎:指统领军队的将领。
  • 九节蒲:九节蒲为一种水生植物,象征美好的环境。
  • 鸣琴漱玉:意指弹琴吟唱,洗涤心灵,寓意高雅的享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6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世喜爱。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政治动荡,诗作多反映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作者在游览蒲涧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怀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手法,展现了南方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的和谐统一。开头的“南中道是岛夷居”,不仅为诗设定了地理背景,也暗示了异域文化的融汇。诗中的“屐齿苔痕犹故迹”,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往日回忆的交织,仿佛在追寻曾经的足迹。

接下来的“霓旌鸾佩已清都”,则进一步增强了诗的对比,描绘了繁华的都城与自然的宁静之间的反差,表现出诗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元戎带着三千骑兵的描写,突显了军事的威严与壮丽,也为诗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两句“万岳松风和涧水,鸣琴漱玉自相娱”,在音乐与自然的交融中,表达了诗人心灵的愉悦与满足。这种自在的心境,是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与超越,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结合人文情感,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中道是岛夷居:开篇点明地点,暗示文化背景。
  2. 也有安期宅一区:引入历史典故,表现隐逸生活的理想。
  3. 屐齿苔痕犹故迹:细腻描写,表现时间的流逝。
  4. 霓旌鸾佩已清都:高雅与繁华的对比,展现诗人情感。
  5. 元戎解领三千骑:描写军事场景,增强历史感。
  6. 胜日来寻九节蒲:表现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7. 万岳松风和涧水:自然景色的和谐美。
  8. 鸣琴漱玉自相娱:表达诗人的内心愉悦与超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鸣琴漱玉”与“松风和涧水”形成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鸣琴漱玉”比作一种超然的享受,表达诗人心境。
  • 意象:通过“屐齿苔痕”、“霓旌鸾佩”等意象,构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愉悦,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屐齿:象征人类的足迹与历史。
  2. 霓旌:象征华丽与高雅的生活。
  3. 九节蒲:象征自然之美与诗人情感。
  4. 松风涧水: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安期宅”是谁的住所?
    A. 杜甫
    B. 李白
    C. 传说中的隐士
    D. 杨万里

  2.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A. 山川、河流
    B. 松风、涧水
    C. 花草、虫鸣
    D. 以上皆是

  3. 诗人通过“鸣琴漱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超然与愉悦
    C. 忧虑
    D. 激动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王维:两位诗人都热爱自然,王维的诗中常常充满禅意,而杨万里的作品则更具生活气息和细腻的情感。两者在自然描写上均展现出卓越的艺术风格,却在情感表达的深度上各有千秋。王维更倾向于静谧与内省,而杨万里则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文选》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