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七日立春夜不寐》
时间: 2025-01-04 11:3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夜嫌长只望春,
春宵又永更何言。
睫梢强合终无睡,
脚底相摩也不温。
竟夕松风听到晓,
忽明灯火看来昏。
拥紬却起蒙头坐,
顾影真成一病猿。
白话文翻译
在漫长的冬夜里,我只盼望春天的到来,然而春天的夜晚又是如此漫长,我又能说什么呢?睫毛上强行合上眼睛,终究还是无法入睡,脚底相互摩擦也感到冰冷。整夜听着松风,等待天亮,忽然间看到灯光,竟觉得昏暗无比。裹着绢袍,坐起身来,抬头一看,自己的影子真像一只病恹恹的猿猴。
注释
- 冬夜:寒冷的冬天的夜晚。
- 春宵:春天的夜晚,通常被认为是美好的,但在这里却显得漫长。
- 睫梢:指睫毛的末端。
- 脚底相摩:脚底相互摩擦以取暖。
- 松风:松树间的风声,常被用来营造氛围。
- 灯火:指灯光,象征希望与温暖。
- 拥紬:裹着绢袍,表示寒冷中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宋代著名的诗人,属于南宋诗派,生于公元1127年,卒于1206年。他以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表现人情世故而著称,常用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他的诗歌作品广泛,风格多样,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思考。
创作背景
《十二月二十七日立春夜不寐》写作于立春时节,正值冬末春初之际,诗人因寒冷的冬夜无法入睡,内心充满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漫长夜晚的无奈。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对生活中孤独时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春季来临前的一个冬夜,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寒冷夜晚的无奈。开篇以“冬夜嫌长只望春”道出诗人内心的焦急与期待,紧接着“春宵又永更何言”则反映了春夜虽美,却又显得漫长无趣,形成了一种时间上的对比与矛盾。
“睫梢强合终无睡”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失眠状态,表现出他在寒冷的夜里难以入眠的苦恼。脚底的摩擦却无法驱散寒意,体现了内心的无助与孤独。接下来的“竟夕松风听到晓”,描绘了漫长的等待,似乎伴随着松风的声音,时间显得更加沉重。“忽明灯火看来昏”则是对希望的暗示,然而灯光的微弱让诗人感到更加失落与迷茫。
最后两句“拥紬却起蒙头坐,顾影真成一病猿”极具画面感,诗人裹着绢袍起身,透过影子看见自己的孤独与脆弱,生动地传达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春天的期盼。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冬夜嫌长只望春”:表达对春天的渴望,冬夜漫长令人难以忍受。
- “春宵又永更何言”:春夜也显得漫长,令人无从诉说内心的感受。
- “睫梢强合终无睡”:尽管强迫自己闭眼,但依旧无法入眠。
- “脚底相摩也不温”:脚底相互摩擦取暖,却依然感到寒冷,体现无奈与失落。
- “竟夕松风听到晓”:整夜听着松风的声音,等待天亮,时间显得无比漫长。
- “忽明灯火看来昏”:看到灯光,却感到更加昏暗,象征希望的无力。
- “拥紬却起蒙头坐”:裹着绢袍坐起,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困惑。
- “顾影真成一病猿”: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到自己像一只病猿,描绘了孤独与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顾影真成一病猿”,将自己比作病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孤独的状态。
- 对仗:诗中有不少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松风听到晓”,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感知,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漫长冬夜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人在寒冷与无奈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情感深深扎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夜:象征孤独、寒冷和漫长的等待。
- 春宵:代表温暖、希望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松风:自然的声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陪伴。
- 灯火:希望与温暖,但在此刻显得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哪个季节充满期待?
- A. 夏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表现诗人失眠的句子是?
- A. “竟夕松风听到晓”
- B. “睫梢强合终无睡”
- C. “顾影真成一病猿”
- D. “拥紬却起蒙头坐”
-
诗中提到的“灯火”象征什么?
- A. 暖和
- B. 希望
- C. 迷茫
- D. 失落
答案
- B. 春天
- B. “睫梢强合终无睡”
- C. 迷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描绘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表现出与杨万里的期盼相似的情感。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通过夜晚的描写,表现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 vs 《十二月二十七日立春夜不寐》:
- 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孤独感,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而后者则关注对春天的期待。两者在情感上形成了对比,展现了不同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