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歇马隆州借夕凉,
壶中薄酒似酸汤。
城濠寨屋偏栽柳,
市井人家却种桑。
官逼税粮多作孽,
民穷田土尽抛荒。
年来士子多差役,
隶籍盐场与锦坊。
白话文翻译:
在隆州歇马,借着傍晚的凉风,
壶中薄酒喝起来像酸汤。
城里的濠沟和寨屋偏偏种上了柳树,
而市井的人家却种着桑树。
官府逼迫,税粮太多,造成了不少灾难,
百姓困窘,田地都快抛荒。
这些年来,读书人多被差遣,
他们的户籍被分配到盐场和织锦坊。
注释:
- 隆州:古地名,今四川境内。
- 歇马:指停下来休息。
- 薄酒:指酒精浓度较低的酒。
- 酸汤:形容酒味酸涩。
- 濠:水沟,城墙外的护城河。
- 寨屋:指城中建筑。
- 官逼:官府的压迫。
- 税粮:指征收的粮食税。
- 抛荒:荒废、弃耕。
- 士子:读书人,科举考生。
- 差役:被征召做劳役。
- 隶籍:指户籍归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歌多以描写民生疾苦、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朴实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隆州》创作于社会动荡的时期,借用隆州的地名,表达了对地方官府压迫与民众困境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诗歌鉴赏:
《隆州》一诗通过简单的日常景物,描绘出当时社会的沉重现实。诗的开头“歇马隆州借夕凉”,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环境,夕阳的余晖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夜晚增添一丝清凉。然而,接下来的“壶中薄酒似酸汤”却打破了这种宁静,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在描写城市的同时,诗中提到的“城濠寨屋偏栽柳,市井人家却种桑”,生动地对比了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凋零。柳树象征着柔弱、无助,而桑树则是农民生计的来源,这一对比揭示了官府的压迫使得农田荒废,民众生活困苦的现实。
“官逼税粮多作孽,民穷田土尽抛荒”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当时官民关系的批判,反映了士人对民众疾苦的同情。诗的末尾提到“年来士子多差役”,显示了士人被迫参与到盐场和锦坊的劳作,突显了社会的压迫感。
整首诗以深切的社会关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呈现出一个生动、真实的社会画面,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刻思考与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歇马隆州借夕凉:在隆州停下马车,享受傍晚的凉风。
- 壶中薄酒似酸汤:壶里的酒味道淡薄,喝起来却像酸汤,暗示情感的苦涩。
- 城濠寨屋偏栽柳:城市的护城河和房屋旁种植了柳树,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美。
- 市井人家却种桑:而市井居民却忙于种植桑树,象征着生计的希望。
- 官逼税粮多作孽:官府的压迫造成了对税粮的无情征收,带来灾难。
- 民穷田土尽抛荒:百姓困苦,土地被抛弃,经济困境严重。
- 年来士子多差役:近年来,读书人多被差遣,劳役成为常态。
- 隶籍盐场与锦坊:他们的户籍被分配到盐场和织锦坊,失去了自由。
修辞手法:
- 对比:城市与乡村的生活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薄酒比作酸汤,传达出心中的苦涩与无奈。
- 拟人:通过景物描绘,赋予其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隆州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官府的压迫和民众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主题在于揭示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苦难,展现了士人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凉:象征着宁静与希望,暗示诗人渴望的安宁。
- 柳树:象征着柔弱无助,也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桑树:象征着农民的生计与希望,代表着平民的辛勤与无奈。
- 薄酒:象征着生活的苦涩与无奈,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士子:象征着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薄酒”比作什么?
- A. 酸汤
- B. 清水
- C. 甜酒
- D. 酒浆
-
“官逼税粮”中的“逼”字可以理解为:
- A. 召唤
- B. 迫使
- C. 鼓励
- D. 提供
-
诗人对士子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讽刺
- C. 同情
- D. 忽视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春望》中杜甫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与汪元量对民生疾苦的关注相呼应,均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