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

时间: 2025-01-17 08:35:43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孟浩然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如下: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人常常想在一处小丘上安卧,却苦于没有可以依赖的资源;北方的土地并不是我所愿意去的地方,而东边的树林让我怀念我的老师。随着岁月流逝,桂花的金黄已然燃尽,我年轻时的壮志也逐年衰退。每当傍晚凉风吹来时,听到蝉鸣让我倍感悲伤。

注释:

  • 一丘:指小山丘,诗人在这里表达对安静环境的向往。
  • 三径:指三条小路,象征诗人生活的单调与无助。
  • 北土:指北方土地,表达诗人对北方的排斥。
  • 东林:指东边的树林,怀念的地方,是诗人心中对师长的敬仰。
  • 黄金燃桂尽:指桂花的盛开已经结束,象征着美好时光的逝去。
  • 壮志逐年衰: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感到沮丧。
  • 日夕凉风至:指每天晚上都有凉风吹来,带来秋意。
  • 闻蝉但益悲:听到蝉鸣却更加感到悲伤,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逸少,湖北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为主要主题,独具一格,常被与王维相提并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盛秋时节,孟浩然在秦中游历,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孤寂。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五言律诗,展现了诗人在秋日中的孤独与忧伤。诗的开头用“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展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困难重重,无法实现这种理想的生活。接着,诗人提到“北土非吾愿”,反映出他对北方的排斥和对东林的怀念,这种对比加深了他对故人的思念。在“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中,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带走了他的壮志,生命的无常使他更加感到无奈。最后一句“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则用凉风和蝉鸣来渲染气氛,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展现出诗人在秋天的凄凉与悲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丘常欲卧:表达诗人渴望安静的生活。
  2. 三径苦无资:指生活的困境,缺乏资源。
  3. 北土非吾愿:表达对北方生活的不满。
  4. 东林怀我师:怀念曾经的老师,寄托对师长的敬仰。
  5. 黄金燃桂尽:桂花的凋零象征美好时光的结束。
  6. 壮志逐年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理想逐渐消逝。
  7. 日夕凉风至:秋天的到来,带来了凉意。
  8. 闻蝉但益悲:蝉鸣的声音更加凸显了诗人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一丘”与“三径”,形成对称的结构。
  • 比喻:黄金燃桂尽,形象地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悲哀。
  • 意象:诗中使用了自然意象(如凉风、蝉鸣)来映衬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落差。

意象分析:

  • :象征宁静与安逸。
  • 三径:代表生活的单调与无奈。
  • 黄金:象征美好与青春。
  • 凉风:象征秋天的来临,预示着生命的无常。
  • 蝉鸣:带来思念的情感,反映诗人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渴望哪种生活?
    A. 热闹生活
    B. 宁静生活
    C. 奢华生活

  2. 诗中提到的“东林”指的是:
    A. 西边的树林
    B. 东边的树林
    C. 南边的树林

  3. “黄金燃桂尽”中,“黄金”比喻的是:
    A. 财富
    B. 美好时光
    C. 友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但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赞美,而孟浩然则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对饮酒的洒脱,与孟浩然的沉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孟浩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