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
时间: 2025-01-17 10:37: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
形骸僶俛班行内,骨肉句留俸禄中。
无奈攀缘随手长,亦知恩爱到头空。
草堂久闭庐山下,竹院新抛洛水东。
自是未能归去得,世间谁要白须翁。
白话文翻译
回忆当年在庐山隐居的日子,以及如今在洛阳的新居。
我身材瘦弱,形容憔悴,生活在这班行的世俗之中,
骨肉之情却被留在了俸禄的束缚中。
无奈攀附于世俗,生活却是无尽的艰辛,
我也知道恩爱终究会空虚。
草堂在庐山下早已关闭,
竹院在洛水之东新建。
我只得在此无法归去,
世间又有谁会在乎这位白须的老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形骸僶俛:形体瘦弱、姿态卑微。
- 班行:指班级或行列,暗指社会的层次。
- 骨肉句:比喻亲情与肉体的联系。
- 俸禄:指官员的薪水,隐喻生活的束缚。
- 恩爱:感情、亲密关系。
- 草堂:草屋,隐居的地方。
- 竹院:用竹子建造的院子,象征清雅的居所。
- 白须翁:白发的老者,象征年老。
典故解析
- 庐山:古代名山,历史悠久,诗人常在此隐居。
- 洛水:指洛阳附近的水,象征着新的生活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常以自我情感的抒发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作者回忆自己年轻时在庐山隐居的时光,感慨生活的变化,以及在洛阳的新居的孤独感。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年的意气风发,而是感受到生活的压迫与无奈。
诗歌鉴赏
《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旧隐居地庐山的回忆,表达了对曾经清净生活的向往,同时又对现实的无奈感到深深的惋惜。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形体的虚弱与精神的压抑,暗示了他在世俗生活中无法挣脱的困境。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透过对情感的反思,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虚幻,尤其是对恩爱的感慨,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失落感。草堂的关闭与竹院的新建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他在生活环境的变化中所感受到的孤独。最后两句似乎在自嘲,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无奈与对世人的漠视,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言辞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形骸僶俛班行内:形容自己身体虚弱、姿态卑微,处于世俗的行列中。
- 骨肉句留俸禄中:亲情与肉体的联系被俸禄束缚,暗示生活的压力。
- 无奈攀缘随手长:无可奈何地依附于世俗,生活总是难以逃脱。
- 亦知恩爱到头空:意识到情感的虚幻,最终都是空无。
- 草堂久闭庐山下:曾经的隐居之所已不再开放,暗示失去的美好时光。
- 竹院新抛洛水东:新居在洛水之东,象征新的生活方式。
- 自是未能归去得:自知无法回到过去的宁静生活。
- 世间谁要白须翁:感叹世人对自己这位老者的冷漠与无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草堂”、“竹院”比喻隐居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对仗:如“草堂久闭”和“竹院新抛”,形成鲜明的对比。
- 反问:末句“世间谁要白须翁”表达了对外界的无奈与自嘲。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曾经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反映出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冷漠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隐逸与宁静,代表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洛水:象征现实生活的纷扰与复杂。
- 草堂:代表过去的生活状态,充满了诗人的理想与向往。
- 白须翁:象征年老与无奈,表达诗人对世俗的淡漠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庐山”代表了什么? A. 现实的困境
B. 隐逸与宁静
C. 忧伤的回忆
D. 社会的繁华 -
诗的最后一句“世间谁要白须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豪情壮志
B. 孤独与无奈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例如,白居易的《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理想与现实,但白居易更侧重于对人际关系的感慨,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