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清都 客枕羁愁,枯灯煮梦,郁伊善感,何以为怀。和草窗登霅川韵,不自知所言之何似也》
时间: 2025-01-14 14:41: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墙倚秋千倦。斜阳下无端心事凌乱。莺痴绿老,鹃哀红谢,韶华逾半。生憎欺鬓东风,青蔓染霜丝吝换。问连朝饾饤阴晴,珍劝加衣谁管。算来春色无多,三分有二,归期非远。系春不住,柳梢眉蹙,芍围腰减。纵教赶上江南,已孤负探芳手眼。更何堪引逗情丝,飞霙弄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倚着秋千,感到疲倦。斜阳下,心中没有具体的忧虑,却是杂乱无章。黄莺因春色渐老而失去活力,杜鹃因花期已尽而哀伤,时光已过半。诗人厌恶东风无情地催白了鬓发,青藤染上霜丝,不愿更换新衣。问候几天的天气变化,谁来关心我是否需要加衣?春天的色彩已不多,三分之二已经过去,归来的日子不远了。春天的时光已不再,柳梢上眉头紧蹙,芍药的腰身也渐渐减弱。即使能赶上江南的春光,也已辜负了我探芳的手眼。更何况这情丝被引逗,飞舞的细雨又在傍晚时分撩动心绪。
注释
- 秋千倦:倚靠在秋千上,感到疲倦。
- 斜阳:夕阳,形容时光的流逝。
- 莺痴绿老:黄莺因春季的结束而失去生机。
- 鹃哀红谢:杜鹃因花期已过而感到哀伤。
- 欺鬓东风:东风催白了鬓发,象征岁月无情。
- 饾饤:指的是点心,提到阴晴变化。
- 归期非远:归来的时日并不遥远。
- 纵教赶上江南:即使能在江南的春光中追赶,也已辜负了春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生平较为晦涩,作品多以抒情为主,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其诗风婉约,情感细腻,对生活的感悟深刻,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风气变革之际,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反映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和对流逝时光的感慨。诗的开头以“墙倚秋千倦”引出,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略显疲惫的场景,给人以宁静却又忧伤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莺痴绿老,鹃哀红谢”展现了春天的逝去,鸟儿和花卉的凋零象征着青春的流逝,使人倍感惋惜。
在描写东风催白鬓发时,诗人将个人的衰老与自然景象相对比,进一步加深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情感受。诗中提及的“春色无多”更是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珍贵,仿佛在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
通过“柳梢眉蹙,芍围腰减”,诗人以生动的意象表现出春天的离去与自身的忧愁,展现了情感的深邃与细腻。结尾处的“飞霙弄晚”更是将时光的流逝与情感的纠结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墙倚秋千倦: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的疲倦与无所事事。
- 斜阳下无端心事凌乱:夕阳的余晖映照下,诗人心中无尽的烦恼显得更加杂乱。
- 莺痴绿老,鹃哀红谢:黄莺因春色渐老而失去活力,杜鹃因花期已尽而感到哀伤,表现出自然的衰败。
- 生憎欺鬓东风:东风催白了鬓发,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增添了诗人的惆怅。
- 青蔓染霜丝吝换:青藤沾染上霜丝,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奈。
- 问连朝饾饤阴晴,珍劝加衣谁管:在天气变化中,诗人感到孤独,没人关心自己的冷暖。
- 算来春色无多:春天的时光已不多,象征着生命的短暂。
- 系春不住:春天的美好已不再,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 纵教赶上江南,已孤负探芳手眼:即使能赶上江南的春光,诗人也觉得已辜负了探寻美好的机会。
- 更何堪引逗情丝,飞霙弄晚:最后描绘了内心情感的复杂与对晚景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老”、“红谢”,通过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
- 拟人:将莺和鹃赋予情感,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对仗:如“青蔓染霜丝吝换”,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表现出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千:象征着青春的无忧,隐喻诗人对过往时光的留恋。
- 斜阳: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生命的短暂。
- 莺与鹃:分别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凋零,传递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东风: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带有对衰老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生憎欺鬓东风”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时间的流逝
- C. 风的温暖
-
诗中提到的“柳梢眉蹙”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开心
- B. 忧愁
- C. 惊讶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爱情的渴望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时间的流逝
- B. 忧愁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均表现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但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来隐喻时间的流逝,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清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解析》
- 《杨玉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