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全父弟立秋喜雨》

时间: 2025-01-01 14:40:46

造化仁民意,潇潇夜雨声。

焦原换得润,枯黍喜更生。

染出林阴密,濯余天气清。

秋河从此挽,尽洗北来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全父弟立秋喜雨
作者: 阳枋 〔宋代〕

造化仁民意,潇潇夜雨声。
焦原换得润,枯黍喜更生。
染出林阴密,濯余天气清。
秋河从此挽,尽洗北来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自然造化的仁爱之情,潇潇的夜雨声在耳边响起。干枯的土地得到了滋润,枯萎的黍禾重新焕发生机。雨水染绿了浓密的树荫,洗净了残留的秋天气息。从此秋河流淌,洗净了北方的战火。

注释

  • 造化:自然的变化与创造。
  • 仁民意:指自然对百姓的关怀和爱护。
  • 潇潇:形容细雨的声音。
  • 焦原:干枯的土地。
  • :一种禾本科植物,常用作粮食。
  • 染出:染上,形容雨水使得植物更加郁郁葱葱。
  • 濯余:洗净多余的东西,这里指洗净天空的云雾。
  • 秋河:秋天的河流,象征着丰收与宁静。
  • 北来兵:指北方来袭的敌军,暗含对战争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阳枋,字君实,号晴川,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关注社会民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立秋时节,正值大地干旱之时,作者通过描写秋雨的到来,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悟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借助自然的滋润,寄托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和全父弟立秋喜雨》是一首抒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民生的关怀。诗的开头以“造化仁民意”引入,强调自然的恩泽与人们的关系,显示出诗人对天地间生灵的深切关注。接着,潇潇夜雨声打破了干旱的寂静,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展现了自然的力量。

“焦原换得润,枯黍喜更生”一句,描绘了雨水滋润大地,复苏了干枯的禾苗,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此时的雨水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生活的希望与象征。接下来的“染出林阴密,濯余天气清”则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对话,雨水使得林木更加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最后,诗人以“秋河从此挽,尽洗北来兵”作结,既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也暗示着和平的希望。诗人在自然的变化中,寄托了对国家安宁与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造化仁民意:自然的变化是充满善意的,关怀民众的生活。
  • 潇潇夜雨声:夜里细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温馨的氛围。
  • 焦原换得润:干旱的土地得到了雨水的滋润,表现了自然的恩赐。
  • 枯黍喜更生:枯萎的黍禾因雨水重新焕发活力,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染出林阴密:雨水使得树木变得更加茂盛,形成浓密的树阴。
  • 濯余天气清:洗净了天空中的云雾,空气变得清新。
  • 秋河从此挽:秋天的河流开始流淌,象征着宁静与丰收。
  • 尽洗北来兵:洗净了来自北方的战争,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造化仁民意”来比喻自然对人们的关怀。
  • 拟人:将自然现象描述得如同有情感的存在,如“潇潇夜雨声”。
  • 对仗:诗句中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立秋时节的喜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民生安宁、国家和平的美好愿望。诗人在自然的变化中,感悟到生命的轮回与希望,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滋润、生命与希望。
  • 黍禾:象征着农作物的生长与丰收。
  • 林阴:象征着自然的庇护与生命的繁荣。
  • 秋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焦原换得润”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土地得到滋润
    B. 生活变得艰难
    C. 天气变得寒冷

  2. “秋河从此挽”中的“从此”指的是什么?
    A. 秋河开始流淌
    B. 生活变得快乐
    C. 战争结束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y 陆游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场景,但更偏向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与阳枋的乐观情绪形成对比。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通过秋夜的清凉体现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与阳枋的生机盎然形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