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丁卯四月一十三日书考会作)》

时间: 2025-01-06 11:44:12

贤僚益友俱亲密。

真个三年如一日。

清尊倒处笑喧哗,彩笔吟余才俊逸。

杯盘狼藉情真率。

歌管棋枰仍间出。

今朝又喜盍朋簪,何日定当抛县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丁卯四月一十三日书考会作)
作者: 郭应祥 〔宋代〕

贤僚益友俱亲密。
真个三年如一日。
清尊倒处笑喧哗,
彩笔吟余才俊逸。
杯盘狼藉情真率。
歌管棋枰仍间出。
今朝又喜盍朋簪,
何日定当抛县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亲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三年来的相聚就如同一天般亲密。酒杯满溢,欢声笑语充满四周,才俊们在这里吟诗作对。尽管杯盘狼藉,情感却是真挚的。音乐声中,棋盘上仍有欢声笑语。今天又欣喜地与朋友们相聚,何时才能抛下官场的束缚,尽情享乐呢?


注释

  • 贤僚:贤良的朋友和同事。
  • 益友:益友,指对自己有益的朋友。
  • 清尊:指酒杯,暗示饮酒的场景。
  • 倒处:四处,表示地方广泛。
  • 彩笔:指诗人用来写作的笔,象征才华和创作。
  • 狼藉:形容杯盘散乱、杂乱无序的状态。
  • 歌管:指乐器,表示音乐的演奏。
  • 棋枰:下棋的地方,象征智力游戏。
  • 盍朋簪:与朋友一起聚会,盍:何,簪:这里指聚会或宴饮。
  • 县绂:指官府的束缚,意指抛开官场的羁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诗人,以擅长词曲著称,他的作品常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其诗风幽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丁卯年四月,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和好友们聚集一处,借酒抒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官场束缚的反思。


诗歌鉴赏

《玉楼春》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展现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中通过描绘欢快的聚会场景,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贤僚益友俱亲密”引入,直接点明了主题,显示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亲密无间。接下来的“真个三年如一日”则强调了这份情谊的持久与深厚,仿佛时间在他们的相聚中凝固。

在聚会的场景中,作者运用“清尊倒处笑喧哗”描绘出欢快的气氛,酒杯的交错与笑声的此起彼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欢乐。接着“杯盘狼藉情真率”,则是对这种欢乐与放纵的真实写照,尽管环境显得杂乱,却正是情感真挚的体现。

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的心情愈发热烈,“今朝又喜盍朋簪”表现了对再次相聚的喜悦,而“何日定当抛县绂”则流露出对官场束缚的反思与向往,渴望能够摆脱世俗的羁绊,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情感在整首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欢愉的聚会,又有对生活的思考,展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贤僚益友俱亲密:表达了与贤良朋友的亲密关系。
  2. 真个三年如一日:三年的友谊如同一天般没有变化,感情依旧。
  3. 清尊倒处笑喧哗:酒杯满溢,四处都是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4. 彩笔吟余才俊逸:年轻才俊们在此吟诗作对,展示才华。
  5. 杯盘狼藉情真率:尽管场面杂乱,情感却是诚挚真挚的。
  6. 歌管棋枰仍间出:音乐声中,棋盘上仍然有欢声笑语。
  7. 今朝又喜盍朋簪:今天再度聚会与朋友,倍感高兴。
  8. 何日定当抛县绂:何时才能摆脱官场的束缚,尽情享乐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歌管棋枰”,结构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清尊”比作欢乐的象征,生动形象。
  • 排比:将各种活动(饮酒、吟诗、下棋)并列,突显聚会的丰富多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欢快的聚会场景,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珍惜和对世俗羁绊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清尊:象征欢乐与聚会。
  2. 彩笔:代表才华与创作。
  3. 杯盘狼藉:隐喻生活的放纵与真实。
  4. 歌管棋枰:象征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整体氛围,体现了友情的温暖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贤僚益友”指的是: A. 齐心协力的同事
    B. 亲密的朋友
    C. 有名的诗人
    D. 高官显贵

  2. 诗中“今朝又喜盍朋簪”表达的意思是: A. 期待未来
    B. 享受当下的快乐
    C. 忧伤离别
    D. 追忆往昔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 A. 官场生活
    B. 友情与聚会
    C. 自然风光
    D. 家庭关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2. 《水调歌头》 - 苏轼
  3.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玉楼春》都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思念与珍视,但前者更显忧伤,后者则充满欢愉。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尽管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不同,但都展现了人际关系的深厚和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