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玉女·稽古堂前》

时间: 2025-01-07 18:12:06

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

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

轻舟摇扬,心掀舞。

倦客今年续命,欠□彩缕。

归期渐近,划地萦心绪。

何日斑衣,更看迎门儿女。

百怀且付,尊前蒲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传言玉女·稽古堂前
作者: 郭应祥 〔宋代〕

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
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
轻舟摇扬,心掀舞。倦客今年续命,欠彩缕。
归期渐近,划地萦心绪。
何日斑衣,更看迎门儿女。
百怀且付,尊前蒲黍。

白话文翻译

在稽古堂前,正巧看到端午节又到,江上热闹非凡,
听到蛙鸣和急促的鼓声。刚开始划船唱歌,
眼前朦胧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水面。
小船轻轻摇晃,我的心也随之起舞。
旅途疲惫,今年的生活似乎又续上了命,
却又觉得缺少了那彩色的丝线。
归家的日子渐渐临近,心中牵挂不断。
什么时候能看到斑纹的衣服,
再在门前迎接儿女。
把心中的百般思绪,尽情地倾诉在酒前的蒲黍上。

注释

  • 稽古堂:古代书院或图书馆的名称,意为研究古代典籍之所。
  • 四番端午:指的是四次端午节,寓意节日的到来。
  • 鸣鼍:指的是蛙的叫声,通常用来形容夏季的气氛。
  •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 漠漠:形容烟雨朦胧的样子。
  • 倦客:疲惫的旅人。
  • 斑衣:古代男女的衣服,象征美好和团聚。
  • 蒲黍:一种食物,通常用来形容丰盛的酒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注重意境与情感的结合,风格婉约清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端午节前后,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期待和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描绘江上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家人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传言玉女·稽古堂前》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思念之情的诗作。诗人在稽古堂前,目睹端午节的到来,既有节日的欢愉,又夹杂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开篇描绘了江上的热闹景象,听到蛙鸣和鼓声,仿佛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扑面而来。接着笔锋一转,诗人感受到轻舟摇晃带来的心灵共鸣,抒发了旅途的倦怠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倦客今年续命,欠彩缕”一句,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尽管生活继续,但缺少了那种生机勃勃的色彩,令人感到遗憾。随着归期的临近,诗人的心情愈加复杂,既期待团圆又感到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最后,诗人以“百怀且付,尊前蒲黍”结束,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寄托了对亲人团聚的期待,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情感循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稽古堂前:点名地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学术的氛围。
  2. 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描写时令,表现节日的气氛。
  3. 听鸣鼍急鼓:通过声音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4. 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表现划船之乐与自然环境的交融。
  5. 轻舟摇扬,心掀舞: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结合,传递情感的流动。
  6. 倦客今年续命,欠彩缕:表现对生活的思考与困惑。
  7. 归期渐近,划地萦心绪:暗示归家的渴望与思绪的纷乱。
  8. 何日斑衣,更看迎门儿女:期待团聚的美好愿景。
  9. 百怀且付,尊前蒲黍:以饮酒抒怀,传达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诗中多用比喻与拟人手法,如“心掀舞”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愉悦与激动,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节日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上:象征着故乡的水乡,蕴含着乡愁。
  • 棹歌:代表着欢乐的生活与人际关系。
  • 烟雨:象征着朦胧的思念与情感的复杂。
  • 斑衣:象征团聚与美好生活的希望。
  • 蒲黍:代表着丰盛的生活与对家庭的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2. “倦客今年续命,欠彩缕”中的“彩缕”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衣服
    • B. 缤纷的生活
    • C. 亲人的思念
  3. 诗中最后一句“百怀且付,尊前蒲黍”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酒的热爱
    • B. 对生活的感慨
    • C. 对团聚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郭应祥的《传言玉女·稽古堂前》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郭应祥更侧重于节日的氛围,而李白则着重夜晚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郭应祥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