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空员外》
时间: 2025-01-01 15:39: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司空员外
作者:李洞(唐代)
禅心高卧似疏慵,
诗客经过不厌重。
藤杖几携量碛雪,
玉鞭曾把数嵩峰。
夜眠古巷当城月,
秋直清曹入省钟。
禹凿故山归未得,
河声暗老两三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与对于自然景色的感悟。诗人心如禅意,懒散地躺卧,随意等待过往的诗客光临。手中轻拄藤杖,无意中量度着山间的白雪,曾用玉鞭轻轻指点过高耸的嵩山。夜里在古老巷道中安眠,明月洒落城头,秋风轻拂,清脆的钟声从省中传入。诗人感叹至今未能回归故乡,听着河水流淌,似乎在催老那两三棵松树。
注释:
- 禅心:指心境恬淡,像佛教禅宗修行者那样超然洒脱。
- 高卧:指躺卧的姿态,表现一种悠闲自在的状态。
- 疏慵:形容懒散、轻松的样子。
- 藤杖:用藤制作的手杖,常用以辅助行走。
- 碛雪:沙石中覆盖的积雪,象征着冬日的景象。
- 玉鞭:精美的鞭子,象征着诗人曾经游历的豪情。
- 清曹:指清晨或秋天的早钟声,带有清新之意。
- 禹凿故山:指大禹治水,挖凿山川,象征着追寻历史和故乡的情怀。
- 河声:河流发出的声音,常用以表达自然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洞,唐代诗人,字士龙,号清凉,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李洞的诗多以抒情和描写自然为主,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这首《上司空员外》是在李洞隐居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不羁于世的情怀。
诗歌鉴赏:
《上司空员外》是一首融合了闲适与哲思的唐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意象上呈现出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诗人用“禅心高卧”开篇,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然于世的心境。这种心境与后面的“诗客经过不厌重”形成对比,显现出诗人对交往的淡然态度。
在描绘自然时,诗人使用了“藤杖几携量碛雪,玉鞭曾把数嵩峰”的生动意象,既展示了他行走于山间的情景,又暗含了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夜眠古巷当城月,秋直清曹入省钟”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幽,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禹凿故山归未得,河声暗老两三松”则引发读者对故乡和人生的深思,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岁月流逝的无奈。这首诗以淡雅的词句和清新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哲理,体现了李洞的诗风特点。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禅心高卧似疏慵:诗人心境如禅,懒散地躺卧,表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生活态度。
- 诗客经过不厌重:即使诗客不断光临,他也不觉得厌烦,反映出他的包容与淡泊。
- 藤杖几携量碛雪:手持藤杖,轻轻量度山间的积雪,体现了游历中的悠闲心态。
- 玉鞭曾把数嵩峰:曾用玉鞭指点过嵩山,暗示诗人有过游历的经历。
- 夜眠古巷当城月:夜晚在古巷中安眠,明月洒落,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秋直清曹入省钟:秋风轻拂,清脆的钟声从省中传来,增强了诗的清幽感。
- 禹凿故山归未得:提及大禹治水,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 河声暗老两三松:河水流淌声隐约,似乎在催老松树,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禅心高卧”比喻心境的宁静。
- 对仗:诗中有对仗的句式,如“夜眠古巷当城月,秋直清曹入省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河声比作催老松树,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旨在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与超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禅心: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 藤杖:代表隐逸者的生活状态。
- 碛雪:暗示自然的纯净与美丽。
- 玉鞭:象征诗人的豪情与游历。
- 古巷:传达历史感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 河声:隐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洞的《上司空员外》主要描绘了哪种生活状态? a) 忙碌
b) 闲适
c) 悲伤 -
诗中提到的“禹凿故山”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孔子
b) 大禹
c) 李白 -
诗中“玉鞭”象征着什么? a) 贵族的权力
b) 游历的经历
c) 普通的生活
答案:
- b) 闲适
- b) 大禹
- b) 游历的经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洞的《上司空员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但李洞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维则在描写中更强调自然的变幻与诗意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李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