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

时间: 2025-01-01 15:19:26

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

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

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

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

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

千官倚元老,虚梦法云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
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
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
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
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
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
千官倚元老,虚梦法云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韦太尉从坤维出任广陵的情景,表现了送别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全蜀的士人都朝拜扬州,征东的军队已停止了活动,似乎在为武侯(诸葛亮)感到遗憾。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千里,秋天的五峰映入眼帘。高冷的幢旗遮掩着白雪,闲逸的旗帜在混乱的水流中飘荡。谢朝的明主对韦太尉的任命感到高兴,而我却在旧居感到忧愁。隔着海岸的城市联系着船只,河流两岸的集市传来喧闹的声音。千官依靠着元老,仿佛在虚幻的梦中游荡。

注释:

  • :指古代蜀地,今四川省。
  • 扬州:古代著名的城市,因其繁华而闻名。
  • 武侯: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因其智谋被后人尊称。
  • :指旗帜。
  • 高雪:形容高山上的雪。
  • 谢朝:指谢安的朝代。
  • 元老:指有威望的老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留存有几首诗作,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政治变动之际,韦太尉的任命象征着新的政治局势的开始。诗人在送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送别的情感和对未来局势的思考。开头以“全蜀拜扬州”引入,表现了韦太尉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征东辍武侯”展现历史的厚重感,表达对英雄的怀念。诗中以“万里月”和“五峰秋”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映射出诗人的壮志与情怀。

“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则将送别的情绪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冷清的幢旗与雪形成鲜明对比,暗示送别的凄凉与不舍。最后的“虚梦法云游”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迷茫,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惆怅。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追思,又有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与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全蜀拜扬州:全蜀的人都来向扬州致敬,表现韦太尉的声望。
  2. 征东辍武侯:东征的活动因怀念武侯而停止,体现对历史的追思。
  3. 直来万里月:月光照耀千里,象征着远道而来的期盼。
  4. 旁到五峰秋:五峰的秋景,展示了自然美与时节变化。
  5. 幢冷遮高雪:旗帜在寒风中飘荡,映衬出送别的凄冷。
  6. 旗闲卓乱流:旗帜在水流中随意摆动,象征着不安与无奈。
  7. 谢朝明主喜:朝廷的明主对韦太尉的任命感到高兴。
  8. 登省旧寮愁:回到旧居却感到忧愁,表现对往昔的怀念。
  9. 隔海城通舶:城市与海相连,船只往来频繁。
  10. 连河市响楼:河岸上的集市热闹,传达出繁华的景象。
  11. 千官倚元老:千官依靠着老成持重的元老,体现出对权威的依赖。
  12. 虚梦法云游:仿佛在梦中游荡,表达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离别比作高冷的雪,表达了孤独与思念。
  • 意象:使用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交织出深厚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送别与怀念展开,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对历史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迷茫。通过自然景色与政治象征的结合,诗人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月亮:象征着明亮与希望。
  2. 五峰:代表着自然的高峻与岁月的变迁。
  3. 幢旗: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送别的情感。
  4. 旧寮:代表着过往的记忆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洞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武侯”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司马懿
    B. 诸葛亮
    C. 刘备
    D. 曹操

  3. 诗中“隔海城通舶”表达了什么意象? A. 繁忙的商业
    B. 离别的悲伤
    C. 高山的壮丽
    D. 明月的照耀

答案:

  1. B. 唐代
  2. B. 诸葛亮
  3. A. 繁忙的商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赠花卿》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词对比:

  1.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李洞的诗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但李洞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
  2. 杜甫的《赠花卿》与《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都涉及送别主题,但杜甫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3. 《唐代诗人李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