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入内供奉僧》

时间: 2025-01-01 16:15:47

内殿谈经惬帝怀,沃州归隐计全乖。

数条雀尾来南海,

一道蝉声噪御街。

石枕纹含山里叶,铜瓶口塞井中柴。

因逢夏日西明讲,不觉宫人拔凤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入内供奉僧
李洞 〔唐代〕

内殿谈经惬帝怀,
沃州归隐计全乖。
数条雀尾来南海,
一道蝉声噪御街。
石枕纹含山里叶,
铜瓶口塞井中柴。
因逢夏日西明讲,
不觉宫人拔凤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内殿中僧人讲经的场景,深得皇帝的欢心,而我却有归隐的打算,感到与此格格不入。天南海北,几只小鸟飞来,外头的蝉鸣声打扰了御街的宁静。石枕上纹路像山里树叶,铜瓶里塞满了井水和柴火。因缘夏日的明朗,我无意中发现宫女们竟然拔下了凤钗。

注释:

  • 内殿:指皇宫的内殿,文中暗指讲经的场所。
  • 谈经:讲解佛经。
  • 沃州:古地名,指一处富饶的地区,诗人用此表达归隐的愿望。
  • 雀尾:小鸟的尾巴,象征轻快。
  • 蝉声:夏天蝉鸣,带来炎热的气息。
  • 石枕:用石头做的枕头,象征朴素的生活。
  • 铜瓶:盛水或柴的器具,代表生活的平常。
  • 凤钗:古代女子的发饰,象征美丽与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洞,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清新自然和对生活的思考著称。作为一名僧人,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佛教元素,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安宁的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繁荣,文化昌盛。诗人身处内殿,目睹僧人的讲经,激起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当时宫廷生活的疏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赠入内供奉僧》通过诗人对内殿讲经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的内心挣扎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前四句描绘了僧人在宫殿中谈经的情景,表现了僧人与皇帝之间的融洽关系,而诗人却感到不自在,显示出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后四句则借助自然景象与生活细节,映射出诗人对于宁静与自然的向往。特别是“因逢夏日西明讲,不觉宫人拔凤钗”,不仅抒发了夏日的慵懒气氛,也隐约流露出对宫廷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由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对比,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李洞以其清新的语言与深刻的思考,向读者传达了对内心平静与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内殿谈经惬帝怀:在内殿中,僧人讲解佛经,得到了皇帝的欢心。
  2. 沃州归隐计全乖:而我对归隐的计划却完全不合时宜。
  3. 数条雀尾来南海:几只小鸟从南海飞来,象征自由。
  4. 一道蝉声噪御街:蝉鸣声响彻御街,打破了宁静。
  5. 石枕纹含山里叶:石枕上的纹路像山里的树叶,朴素自然。
  6. 铜瓶口塞井中柴:铜瓶里装满了井水和柴火,生活的简单。
  7. 因逢夏日西明讲:因缘夏天的明亮,听到讲经。
  8. 不觉宫人拔凤钗:不经意间看到宫女们拔下凤钗,暗示对世俗的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枕纹含山里叶”,通过比喻传达自然的朴实与生活的真实。
  • 对仗:如“数条雀尾来南海,一道蝉声噪御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宫廷生活的疏离感,反映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安宁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雀尾:象征自由与轻快。
  • 蝉声:代表夏季的炎热与生活的喧嚣。
  • 石枕:象征简单和朴素的生活。
  • 铜瓶:暗示日常生活的平常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李洞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石枕纹含山里叶”中的“山里叶”比喻什么?

    • A. 自然的平静
    • B. 世俗的喧嚣
    • C. 皇宫的华丽
  3.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名利
    • B. 自由与归隐
    • C. 权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嵩山作》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归嵩山作》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归隐的理想,但更侧重于对山水的描绘,而李洞则专注于内心的挣扎和对宫廷生活的反思。两者都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的生活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