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淮海惠泽上人》
时间: 2025-01-01 16:0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淮海惠泽上人
作者: 李洞 〔唐代〕
海涛痕满旧征衣,
长忆初程宿翠微。
竹里桥鸣知马过,
塔中灯露见鸿飞。
眉毫别后应盈尺,
岩木居来定几围。
他日愿师容一榻,
煎茶扫地学忘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回忆起自己过去的经历,身上沾满了海涛的痕迹,想起了初次出发时在翠微山下过夜的情景。竹林中的桥上,马蹄声响,知道有朋友经过;塔中的灯光映照着飞翔的鸿雁。与友人分别后,眉笔的距离应该很远,想必已经写了很多书信。希望未来能和师友共坐一榻,煮茶扫地,追求那种无所挂虑的心境。
注释:
- 海涛痕:指海浪的痕迹,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经历。
- 旧征衣:指旧时出征的衣服,表现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
- 翠微:翠绿的山,指代美好的自然景色。
- 竹里桥:竹林中的小桥,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和谐。
- 鸿飞:鸿雁的飞翔,象征着远方的友人。
- 眉毫:指书法中的毛笔,表达了书信的思念。
- 忘机:出自道家思想,指一种无所执着的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洞,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作品多表现人际情感和自然景致,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洞在旅途中写给淮海的朋友惠泽上人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诗中以“海涛痕满旧征衣”开篇,展现了诗人经历过的艰难旅途,象征着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友人的思念。接着,诗人通过描绘“竹里桥鸣知马过”和“塔中灯露见鸿飞”,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使得场景生动而富有情感。
在后面的两句中,诗人提到“眉毫别后应盈尺”,表现了与友人分别后的距离感,情感愈发浓烈。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未来与友人共享宁静生活的愿望,“煎茶扫地学忘机”则道出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深情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涛痕满旧征衣:诗人用“海涛痕”来隐喻自己经历的旅途,传达出对旧时征战生活的怀念。
- 长忆初程宿翠微:回忆起初次出发时在翠微山的经历,表现对过去的珍视。
- 竹里桥鸣知马过:描绘竹林中的桥,传达出自然与人之间的互动。
- 塔中灯露见鸿飞:塔中的灯光与飞翔的鸿雁相呼应,象征着远方朋友的思念。
- 眉毫别后应盈尺:与友人分别后,书信的距离拉远,情感愈加浓厚。
- 岩木居来定几围:表达了对友人来访的期待,增添了温暖的情感。
- 他日愿师容一榻:期望未来能与友人共坐一榻,体现友谊的亲密。
- 煎茶扫地学忘机:表达了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涛痕”比作旅途的印记,生动形象。
- 拟人:竹里桥的鸣叫,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眉毫别后应盈尺”和“岩木居来定几围”,形成整齐的韵律。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温暖而清新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涛: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翠微:美好的自然景色,体现诗人的情感寄托。
- 竹里桥: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
- 鸿飞:远方的友人,象征思念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海涛痕满旧征衣”描述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战争的厌倦
D. 对生活的满足 -
“煎茶扫地学忘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追求名利
B. 渴望简单生活
C. 喜欢热闹
D. 想要旅行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均展现了淡泊明志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洞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是对《寄淮海惠泽上人》的全面解析,希望对你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