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菩萨蛮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原文展示:
黄梅时节春萧索。
越罗香润吴纱薄。
丝雨日昽明。
柳梢红未晴。
多愁多病后。
不识曾中酒。
愁病送春归。
恰如中酒时。
白话文翻译:
在黄梅时节,春天显得萧条。
越罗的香气浸润着薄薄的吴纱。
细雨轻轻飘洒,阳光却显得昏暗。
柳梢的红色尚未完全绽放。
经历了多愁善感的病痛,
已经忘记了曾经的醉酒情景。
愁苦和病痛送走了春天,
就像醉酒时的迷糊一样。
注释:
- 黄梅时节: 指农历四月,即黄梅季节,气候潮湿,雨水增多。
- 春萧索: 春天显得冷清、萧条。
- 越罗香: 越罗是一种丝织品,香润指其散发的香气。
- 吴纱: 指江南地区所产的丝织品,轻薄柔软。
- 丝雨: 细雨如丝,形容雨下得细腻柔和。
- 柳梢红未晴: 柳树的芽尚未完全开放,象征着春天的迟缓。
- 多愁多病后: 诗人因愁苦和病痛而感到无力。
- 不识曾中酒: 忘记了过去的醉酒情景,表明心情的沉重。
- 愁病送春归: 因愁苦和疾病而使春天匆匆离去。
- 恰如中酒时: 把这种情感比作醉酒时的迷茫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汝楫,号君复,宋代诗人,出生于江苏,擅长诗词、散文,尤其以词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江南美景,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黄梅时节,表现了春天的萧条与个人的愁苦。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在病痛中对春天的感伤,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无奈和惆怅。
诗歌鉴赏:
范成大的《菩萨蛮》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生动展现了黄梅时节的特有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开篇的“黄梅时节春萧索”直接揭示了春天的冷清与萧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用“越罗香润吴纱薄”描绘了春日气息的细腻,烘托出自然的柔美,却又在美中透出一丝悲凉。
“丝雨日昽明”,细雨飘洒,阳光却昏暗,这种反差不仅描绘了天气的阴郁,也暗示了诗人的心境。柳梢的红色尚未绽放,象征着春天的迟到与生命的无常,诗人感到无奈与愁苦。“多愁多病后,不识曾中酒”一句,表达了他在经历了愁苦和病痛后,对过去欢乐时光的遗忘,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力感。
最后,诗人将愁苦与醉酒相提并论,暗示愁苦带来的迷茫与无助,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词在优美的意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梅时节春萧索: 直接描绘春季的冷清气氛。
- 越罗香润吴纱薄: 引出春天的柔和气息,暗示美好却又脆弱。
- 丝雨日昽明: 描绘阴郁的天气,反映内心的忧伤。
- 柳梢红未晴: 生命的迟缓与未尽的希望。
- 多愁多病后: 反映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 不识曾中酒: 忘却欢乐,沉浸于痛苦之中。
- 愁病送春归: 愁苦与疾病使春天匆匆离去。
- 恰如中酒时: 强烈的情感共鸣,愁苦如醉酒般迷失。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愁病送春归”将愁苦与春天的离去相联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 词句对称,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 拟人: 赋予春天以人情,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春天的萧索和愁苦的病痛,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惋惜,展现出一种深切的孤独与失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梅: 象征着湿润和阴郁的季节。
- 越罗: 美好而柔弱的事物,象征着生活的脆弱。
- 丝雨: 细腻而轻柔,暗示着心情的细腻感受。
- 柳梢红: 生命的希望与迟缓的失落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黄梅时节”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越罗”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丝织品
- C. 一种饮料
- D. 一种乐器
-
“多愁多病后”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春天的美好,然而李清照更多地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失去的痛苦,而范成大则强调了春天的萧条与内心的愁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