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翁秀峰》

时间: 2025-01-04 09:35:40

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唐陵愁问永和帖,楚水梦闻长乐钟。

黄妳秋灯余旧癖,素侯野服拜新封。

世情云雨何时了,千古青青太平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翁秀峰
作者: 林景熙 〔宋代〕

花柳湖西别此翁,
十年鬓雪忽重逢。
唐陵愁问永和帖,
楚水梦闻长乐钟。
黄妳秋灯余旧癖,
素侯野服拜新封。
世情云雨何时了,
千古青青太平峰。

白话文翻译

在花柳湖西与这位老翁分别,
十年的岁月使鬓发渐白,今天再度重逢。
我愁苦地询问唐朝皇陵的永和帖,
在楚水边的梦中听见长乐的钟声。
黄昏时分的灯光下,我仍保留着旧日的习性,
穿着素服拜见新封的朋友。
世间的云雨何时才能结束?
千古以来,太平的峰峦仍然青翠。

注释

  • 花柳湖: 指湖水与柳树相映成趣的地方,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色。
  • 鬓雪: 形容头发渐白,暗示时间的流逝。
  • 唐陵: 指唐朝皇帝的陵墓,体现对历史的思考。
  • 永和帖: 可能指唐代书法名帖,象征文化的传承。
  • 楚水: 指楚地的水,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
  • 长乐钟: 长乐是指长乐宫,钟声代表着历史的回响。
  • 黄妳: 可能是指某种灯具或秋天的黄昏。
  • 素侯: 可能指穿素衣的朋友,象征纯朴。
  • 新封: 指新获得的封号或地位。
  • 世情云雨: 比喻世间纷扰复杂的事情。
  • 太平峰: 代表和平安定的理想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宋代诗人,以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他的诗作多关注自然、人生和历史,常常通过描绘美丽的景色和深邃的情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

创作背景

《次翁秀峰》创作于林景熙与老朋友重逢之后,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珍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和友谊的珍视。开篇以“花柳湖西”引入,轻松而自然的景象映衬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接着,诗人提到“十年鬓雪”,直接点出岁月的流逝,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

诗中的“唐陵愁问永和帖”以及“楚水梦闻长乐钟”,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诗中提到的“黄妳秋灯”与“素侯野服”,则描绘了诗人身边的人与事,表达了对旧友的思念与对新生活的适应。

最后,诗人通过“世情云雨何时了,千古青青太平峰”的感叹,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这种对历史、友谊和理想的探索,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意,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柳湖西别此翁: 描述与老翁在美丽的湖边告别,带有离愁别绪。
  2. 十年鬓雪忽重逢: 经过十年的时间,彼此再次相见,感慨岁月的变迁。
  3. 唐陵愁问永和帖: 在重逢时,诗人提及历史遗迹,流露出对往事的思索。
  4. 楚水梦闻长乐钟: 梦中听到钟声,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文化的归属感。
  5. 黄妳秋灯余旧癖: 描述灯下的情景,表露出对旧习惯的依恋。
  6. 素侯野服拜新封: 表达对新朋友的尊重,暗示身份的变化。
  7. 世情云雨何时了: 对世事纷扰的无奈与思考。
  8. 千古青青太平峰: 追求理想的和平状态,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 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比喻: 通过“云雨”形象化世事的复杂。
  • 意象: 通过“花柳湖”、“唐陵”、“楚水”等意象构建出丰富的情感和文化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谊的珍重和对时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自身经历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与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柳: 象征美好、青春。
  • 湖西: 象征宁静的环境。
  • 唐陵: 历史的沉重与文化的传承。
  • 钟声: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回响。
  • 太平峰: 象征理想的和平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花柳湖西”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离愁别绪
    B. 欢庆
    C. 悲伤
    D. 迷茫

  2. “十年鬓雪”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A. 友谊
    B. 时间的流逝
    C. 年轻
    D. 文化

  3. 诗的最后一句“千古青青太平峰”表达了什么? A. 失落感
    B. 对和平的向往
    C. 对历史的无奈
    D. 对友谊的怀念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次翁秀峰》与《静夜思》: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次翁秀峰》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静夜思》则是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