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张绘秘教九题·诗笔》

时间: 2025-01-06 09:32:40

青镂墨淋漓,珊瑚架最宜。

静援花影转,孤卓漏声迟。

题柱吾无取,如椽彼一时。

风骚兼草隶,千古有人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镂墨淋漓,珊瑚架最宜。
静援花影转,孤卓漏声迟。
题柱吾无取,如椽彼一时。
风骚兼草隶,千古有人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青色的墨水在纸上淋漓尽致,像是珊瑚架子上最为合适的装饰。静谧的环境中,花影轻轻摇曳,孤独的竹制书桌上,时间似乎流逝得缓慢。题写在柱子上的字,我并不在意,就像那支大羽毛笔在那个时代的独特存在。风骚之韵与草书的隶书相融,千古以来总有人能理解这种美。

注释

  • 青镂:青色的墨水,表示书法的色彩。
  • 珊瑚架:比喻书法的优雅和装饰性。
  • 静援:静默中支撑,暗指安静的环境。
  • 孤卓:独自的书桌,象征诗人在书法创作中的孤独。
  • 如椽:指大羽毛笔,形容书法工具的独特与重要。
  • 风骚:指风流韵致,诗词的风采和文采。
  • 草隶:草书和隶书两种书法风格,代表多样的艺术形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号清隐,晚号“山中人”。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超然的生活态度闻名于世。

创作背景

这首《赠张绘秘教九题·诗笔》创作于林逋与书法朋友张绘的交往中,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创作过程的独特理解。该诗不仅仅是对书法的赞美,更是对艺术创作中情感的流露。

诗歌鉴赏

《赠张绘秘教九题·诗笔》是一首充满书法意象和艺术情感的诗。诗中通过“青镂墨淋漓”的描写,展现出书写时那种墨水在纸上流淌的美感,给人以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享受。接着,诗人用“珊瑚架最宜”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书法艺术与自然之美的和谐统一。

“静援花影转,孤卓漏声迟”两句则传达出诗人在创作时内心的宁静与专注。书法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静谧的环境中,细细打磨和领悟的过程。诗人通过对“孤卓”的描绘,强调了艺术创作中孤独的重要性,正是在这份孤独中,才能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真谛。

最后两句“风骚兼草隶,千古有人知”则是对书法艺术的深刻反思,诗人认为无论是草书还是隶书,真正的艺术总能穿越时代,得到后人的理解与赞赏。这种对艺术不朽价值的信念,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感与历史感,展现了林逋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镂墨淋漓:青色的墨水流淌,表现书法创作的生动和美感。
  2. 珊瑚架最宜:将书法比作优雅的珊瑚,暗示书法艺术的高雅和重要性。
  3. 静援花影转:在安静的环境中,花影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4. 孤卓漏声迟:独自的书桌上,时间流逝缓慢,体现了诗人创作时的专注。
  5. 题柱吾无取:对书写在柱子上的字不以为意,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超然态度。
  6. 如椽彼一时:比喻大羽毛笔的独特,强调书写工具的重要性。
  7. 风骚兼草隶:书法艺术的多样性,草书和隶书的结合。
  8. 千古有人知:强调这种艺术的永恒性,总有人能理解其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法比作“珊瑚架”,增强了视觉感受。
  • 拟人:花影的转动赋予自然以生命,营造出灵动的氛围。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诗人对创作过程中孤独与专注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艺术的恒久价值与影响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青镂:象征着书法的生动与灵动。
  2. 珊瑚架:代表书法的高雅和艺术性。
  3. 孤卓:表现艺术创作中的孤独与专注。
  4. 风骚:象征着文人的风采与才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书法工具是什么?

    • A. 笔
    • B. 椽
    • C. 墨
    • D. 纸
    • 答案:B
  2. 诗人认为书法艺术与什么相结合?

    • A. 风骚
    • B. 绘画
    • C. 音乐
    • D. 雕刻
    • 答案:A
  3. 诗中描述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 A. 喧闹
    • B. 静谧
    • C. 复杂
    • D. 简陋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林逋的《赠张绘秘教九题·诗笔》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艺术的追求,但林逋更侧重于书法艺术的细腻描绘,而王维则着重自然景色与诗意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书法艺术史》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