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石桐山人夜坐闻远水声》

时间: 2025-01-19 19:18:15

何处发空响,迢迢远水声。

窗虚来断续,风定去分明。

过石藓花冷,到溪鸥梦清。

夜阑浑不寐,倾听道心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发空响,迢迢远水声。
窗虚来断续,风定去分明。
过石藓花冷,到溪鸥梦清。
夜阑浑不寐,倾听道心生。

白话文翻译:

这声音从何处传来,远处水流的声响迢迢不绝。
窗外的声音时断时续,风静时则清晰可闻。
经过石缝、苔藓的地方,花朵显得寒冷,溪边的鸥鸟则在梦中安宁。
夜深人静,我无法入睡,倾听中让我心中有所领悟。

注释:

  • 何处:哪里。
  • :发出,传出。
  • 空响:空荡荡的声音,指远处水声。
  • 迢迢:形容声音传播得远。
  • 窗虚:窗户虚掩。
  • 断续: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 风定:风静止。
  • 过石藓:经过有石头和苔藓的地方。
  • 花冷:花朵显得寒冷。
  • 溪鸥:水边的鸥鸟。
  • 梦清:梦境清幽安宁。
  • 夜阑:夜深。
  • 浑不寐:完全无法入睡。
  • 倾听道心生:倾听之中,生出一番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逸,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风格和清新的自然描写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夜间,作者在山中静坐,听到远处水声,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思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通过对远水声的描写,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思考。开篇“何处发空响,迢迢远水声”,以疑问句引入,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水声的迢迢不绝,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深邃的哲理。接下来的“窗虚来断续,风定去分明”,则通过窗外的声音变化,反映了夜晚的静谧与思绪的波动。

“过石藓花冷,到溪鸥梦清”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清幽,石缝中的苔藓与溪边的鸥鸟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生命在静谧中的生机。最后两句“夜阑浑不寐,倾听道心生”则是全诗的升华,夜深人静,诗人无法入睡,却在倾听中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令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发空响:提问,声音从哪里传来,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 迢迢远水声:水声遥远而绵长,增强了声音的空灵感。
  3. 窗虚来断续:窗外声音时隐时现,隐喻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4. 风定去分明:风静时声音清晰可辨,暗示内心的明朗。
  5. 过石藓花冷:经过石头与苔藓,强调自然的冷峻与芬芳。
  6. 到溪鸥梦清:溪边鸥鸟安静入梦,展现静谧的夜晚。
  7. 夜阑浑不寐:夜深人静,表达诗人内心的烦闷与思索。
  8. 倾听道心生:倾听中领悟,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水声比喻内心的思绪。
  • 拟人:溪鸥“梦清”,赋予生命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和谐的音律。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索与感悟,反映了人在静谧夜晚对内心深处的探索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水声: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哲理的思考。
  2. :代表外界与内心的联系。
  3. 石藓:象征自然的冷峻与生命的坚韧。
  4. 溪鸥:象征自然中的宁静与安详。
  5. :代表静谧与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远水声”主要代表什么?

    • A. 自然的声音
    • B. 人生的思考
    • C. 诗人的情感
    • D. 以上皆是
  2. “夜阑浑不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 A. 安静
    • B. 烦闷
    • C. 欢乐
    • D. 思念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B. 烦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此诗都表现了夜晚的孤独与思索,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次韵李石桐山人夜坐闻远水声》则更注重内心对自然的反思与哲理的探索。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金逸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