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出仙都下,溪深草木闲。
阴晴老农事,丰稔此心关。
谁削千寻石,云藏万叠山。
王程元有限,那得更跻攀。
白话文翻译:
走出仙都山下,溪水深邃,草木悠闲。
阴晴变化间,老农在忙于农事,这丰收与我的心情息息相关。
是谁雕刻出那千寻高的石头?云雾中隐匿着万重山峦。
王程本就有限,哪里还能再向高处攀登呢?
注释:
- 仙都: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 溪深草木闲:溪流深邃,草木显得悠闲,描绘出宁静自然的景象。
- 阴晴:指天气的变化,暗示生活的无常与农事的艰辛。
- 丰稔:丰收,形容农作物的丰盛。
- 千寻石:形容高耸入云的石头,象征着自然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
- 跻攀:攀登,指向更高的目标或理想。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显著的历史典故,但“仙都”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学意象,常用于表达超脱凡俗的理想境界,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邦献,字景升,号白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道家思想。
-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李邦献游历仙都山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开头几句,诗人走出仙都,溪水深邃,草木悠然,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这种淡泊的生活态度与老农的农事相呼应,显示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接下来的“谁削千寻石,云藏万叠山”两句,描绘了高耸的山石与重重云雾,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感,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王程有限,无法再向更高的目标攀登,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局限的感慨。
整首诗在自然与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反思,传递出一种淡然与超然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道出仙都下:指走出仙都的山脚,展现出自然美景。
- 溪深草木闲:溪水深邃,草木靓丽,传达了宁静的自然环境。
- 阴晴老农事:天气变化间,农民在忙碌,反映了生活的无常与辛劳。
- 丰稔此心关:老农的丰收与诗人的心情联系紧密,表现了对生活的关心。
- 谁削千寻石:引发对自然伟岸的赞叹,感慨人类的渺小。
- 云藏万叠山:描绘了山的层峦叠嶂,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感。
- 王程元有限:承认人生的局限,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无奈。
- 那得更跻攀:感叹无法再向更高处攀登,表达对人生的叹息。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超凡的境界,突出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展现了古诗的音韵美。
- 意象:通过“溪”、“草木”、“千寻石”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自然画面。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局限的感慨,展现了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仙都:代表理想的境界,超凡脱俗。
- 溪水:象征宁静与自然的流动。
- 草木:象征生命的繁荣与安宁。
- 千寻石: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云:象征神秘与变化,隐喻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人生局限的感慨
- C. 以上都是
- “阴晴老农事”中的“阴晴”指什么?
- A. 天气变化
- B. 农作物
- C. 诗人的心情
- 诗中提到的“千寻石”象征着?
- A. 人类的伟大
- B. 自然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
- C. 田园生活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注重于空间的开阔与内心的宁静;而李邦献的诗则带有更多对人生局限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