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田端云 其二》

时间: 2025-01-05 10:01:15

纬萧河上客,于世本无争。

晒药惟烦妇,题诗不爱名。

艰难悲万里,飞动悔平生。

空具扶犁手,何年遂耦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纬萧河上客,于世本无争。晒药惟烦妇,题诗不爱名。艰难悲万里,飞动悔平生。空具扶犁手,何年遂耦耕。

白话文翻译

在纬萧河上漂泊的旅人,和这个世界本无争执。晒药的事情只是让女人烦恼,我写诗并不在乎名声。艰难的生活让我感到悲伤,心中悔恨自己的一生。手中空有扶犁的工具,何年才能实现耦耕的愿望呢?

注释

  • 纬萧河:地名,可能指的是某条河流,象征着流浪与漂泊。
  • 晒药:指的是晒干草药,通常需要家庭女性的参与,反映了生活的琐碎。
  • 烦妇:指的是为生活琐事而烦恼的女性,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 题诗:写诗,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 艰难悲万里:形容生活的艰辛,尽管身处远方,内心的悲苦依旧。
  • 扶犁手:指的是农夫,象征着辛勤的劳动者。
  • 耦耕:指的是夫妻共同耕作,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淳,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风往往简洁、真挚,带有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许多知识分子面临生存压力,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困惑与追求。诗中反映了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淡薄。

诗歌鉴赏

《寄答田端云 其二》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全诗以“客”自喻,表明自己在社会中如同一个漂泊者,虽然身体在世间游荡,内心却与世无争。这种淡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的“晒药惟烦妇”,不仅反映了生活的琐碎,也暗示了家庭责任的重担,突出普通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内心的悔恨,“艰难悲万里,飞动悔平生”,表现了对过往人生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两句“空具扶犁手,何年遂耦耕”则是诗歌的高潮,诗人以耕作的意象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这种对土地与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坚持与追求,令人感受到一种虽无奈却又坚韧的生命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纬萧河上客:指在河上游荡的旅人,象征漂泊与无定。
  2. 于世本无争:与世俗无争,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3. 晒药惟烦妇:生活琐事的烦恼,多由妇女承担,反映出日常生活的艰辛。
  4. 题诗不爱名:写诗不求名利,表达了对艺术的执着。
  5. 艰难悲万里:生活的艰难使诗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哀与孤独。
  6. 飞动悔平生:对自己一生的后悔与反思,心中感慨万千。
  7. 空具扶犁手:手中虽有农具,却无实际耕作的机会,象征理想未能实现。
  8. 何年遂耦耕:对理想生活的渴望,问自己何时能实现与伴侣共同耕作的愿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客”与“世”形成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 意象:使用“扶犁手”、“耦耕”等农耕意象,传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增强了诗人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漂泊”和“内心的追求”为主题,诗人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与个人理想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对平庸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诗句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纬萧河:象征漂泊与无定,暗示诗人的生活状态。
  • 扶犁手:象征农民的辛勤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 耦耕:代表理想的田园生活,体现与伴侣共同奋斗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纬萧河上客”中“客”指什么?

    • A. 游客
    • B. 旅人
    • C. 商人
  2. 诗人对晒药的态度是?

    • A. 轻松
    • B. 烦恼
    • C. 忽视
  3. “何年遂耦耕”的意思是?

    • A. 何时能实现理想生活
    • B. 何年能结婚
    • C. 何时能旅行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 《登高》:杜甫的作品,反映人生的艰辛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寄答田端云 其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个人理想的追求,但《登高》更多强调艰难的生活境遇,而《寄答田端云 其二》则更注重内心的平静与理想的渴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潘淳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