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元允修观察》

时间: 2025-01-19 15:51:13

君才十时流,名场累侘傺。

夜光暗投人,鲜不按剑视。

夙具礌砢节,怀中甘灭刺。

放棹游山阴,新诗秋鹤唳。

千岩与万壑,笔底纷然会。

归来举似我,此宁毕君事。

时乎难再来,幸睹雍熙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元允修观察
作者: 潘淳 〔清代〕

君才十时流,名场累侘傺。
夜光暗投人,鲜不按剑视。
夙具礌砢节,怀中甘灭刺。
放棹游山阴,新诗秋鹤唳。
千岩与万壑,笔底纷然会。
归来举似我,此宁毕君事。
时乎难再来,幸睹雍熙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元允修的赞美。你虽年少,但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夜晚的光影淡淡,鲜有人能不看剑而自如。你心中已有壮志,愿意放下武器,游玩于山阴,吟咏新诗,唤起秋天的白鹤。千山万水,尽在笔下交汇。归来后,与你的情谊如同我这般真挚;此时此刻,难得相遇,幸而于雍熙之世得以见证。

注释

  • 侘傺(chà jì):形容名声的沧桑与困顿。
  • 夜光:夜晚的微光,隐喻世事的复杂。
  • 礌砢节:比喻有节操和原则。
  • 甘灭刺:愿意放下武器,表达和气的心态。
  • 放棹游山阴:放下舟桨,游览山阴,象征放松与自由。
  • 新诗秋鹤唳:新作诗篇,仿佛秋天的鹤声,体现出诗的灵动与美感。
  • 千岩与万壑:象征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胸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淳,清代诗人,风格清新自然,擅长山水诗与咏怀。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致及个人情感,受到当时诗坛的广泛认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雍正年间,正值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时期。诗人借此诗表达对友人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提到友人的年轻才华与美好的名声,表现出对朋友的钦佩与赞美。接着,诗人通过夜晚的光影描绘,暗示人世间的复杂与难解,突显出朋友在世事纷扰中的独特气质。中间部分提到“放棹游山阴”,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愿意远离纷争,追求心灵的宁静。最后几句,诗人感慨时光难再,庆幸能在这样的时代相遇,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感恩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句流畅,意象丰富,展示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才十时流:称赞友人年纪虽轻,但才华横溢,流传四方。
  • 名场累侘傺:虽然名声很高,但也经历了许多艰辛。
  • 夜光暗投人:夜晚之时,光线昏暗,暗示世事的复杂。
  • 鲜不按剑视:在这样的环境中,少有人能不被武器的威胁所影响。
  • 夙具礌砢节:形容友人早有节操。
  • 怀中甘灭刺:愿意放下武器,表达友人内心的柔和与理智。
  • 放棹游山阴:放下舟桨,游玩自然,象征自由与闲适。
  • 新诗秋鹤唳:吟咏新的诗篇,如秋天的鹤声,清韵悠扬。
  • 千岩与万壑:象征广阔的自然景观,笔下流淌的意象。
  • 归来举似我:归来后,似我这般真诚。
  • 此宁毕君事:此时的相聚是多么珍贵。
  • 时乎难再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幸睹雍熙世:庆幸能在这样的美好时代相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光与世事的复杂进行比喻,增强诗的意境。
  • 对仗:如“千岩与万壑”,增强诗的音乐感和对称美。
  • 拟人:将诗句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诗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友谊为线索,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表达了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诗人在对友人的赞美中,既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也传达了对时光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光:象征人生的复杂与不可预知。
  • :象征权力与斗争,暗示世事的纷扰。
  • 山阴:象征自然与宁静,体现出追求心灵安宁的向往。
  • :象征高洁与自由,表现诗人的精神追求。
  • 千岩万壑:象征诗人的广阔胸怀与丰富的艺术创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夜光”主要象征什么? A. 明亮的未来
    B. 世事复杂
    C. 友情的温暖
    D. 诗意的象征

  2. 诗中“放棹游山阴”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想念
    C. 自由与闲适
    D. 忍耐

  3. 诗人在最后几句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A. 对友人的赞美
    B. 对时光的珍惜
    C. 对生活的失望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静夜思》
  • 《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期望,形式上更为豪放。
  • 杜甫《春望》: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时,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