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室何森耸,少室欲飞动。
相对起云霞,恍如游仙梦。
何以宠此行,行歌降神颂。
白话文翻译:
太室山巍峨高耸,少室山则似要腾飞。
两座山相对而立,仿佛在云霞中悠然自得,恍如置身于神仙的梦境。
为什么要如此珍视这次旅程,边走边唱,向神灵颂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太室:指太室山,位于嵩山的主峰,象征着高耸的山峰。
- 少室:指少室山,嵩山的另一座山峰,形态轻盈,似乎要飞起。
- 云霞:云和朝霞,形容美丽的天空景象。
- 游仙梦:游玩神仙的梦境,表示一种超脱现实的理想状态。
- 宠:珍视、喜爱。
- 行歌:在行走中歌唱。
典故解析:
- 嵩山:嵩山是五岳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常以此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饮冰室主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著称,作品多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层面。
创作背景: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是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游嵩山时所作,诗中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洒脱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嵩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开篇以“太室何森耸,少室欲飞动”描绘了两座山的对峙,太室山的高耸与少室山的轻盈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呈现出嵩山的雄伟与灵动。接着,“相对起云霞,恍如游仙梦”则将两座山置于云霞之中,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最后一句“何以宠此行,行歌降神颂”则引发了对美好旅程的思考,诗人以行歌的方式向神灵致敬,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范仲淹的哲思与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室何森耸:描绘太室山的巍峨,体现了其雄伟之姿。
- 少室欲飞动:少室山轻盈灵动,形成对比,突出其独特魅力。
- 相对起云霞:两山相对,映衬出云霞的美丽,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 恍如游仙梦:仿佛置身于神仙的梦境,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 何以宠此行:反思这次旅程的意义,表达对自然的珍视。
- 行歌降神颂:在行走中歌唱,向神灵致敬,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与梦境相比较,增加了诗的梦幻色彩。
- 对仗:如“太室”和“少室”,形成了和谐的音律。
- 拟人:山峰似乎具有动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嵩山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诗人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室、少室:象征着巍峨与轻盈的自然景观。
- 云霞:代表美丽的自然景象,暗示诗人的心境。
- 游仙梦:象征着理想与追求,体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太室和少室分别象征什么? a) 高耸与轻盈
b) 古老与现代
c) 昨日与明天 -
诗中“行歌降神颂”的含义是? a) 忧伤的回忆
b) 向神灵致敬
c) 感叹人生无常 -
诗的主题是?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政治的反思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 a) 高耸与轻盈
- b) 向神灵致敬
- a) 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暘》
诗词对比:
- 范仲淹《和人游嵩山十二题》与王维《山居秋暘》: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范仲淹更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范仲淹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