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定襄郡狱效陶体》
时间: 2025-01-04 07:51: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
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
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
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
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
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箠。
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
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
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
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
白话文翻译
我在河东的时候,派人到定襄去。
定襄的孩子们,争吵不休,纷纷到城里诉讼。
村里的长老不敢发言,太守也无法处理。
诽谤的书信堆满了几案,文书与墨水被涂抹得满满当当。
我牵引着市井中的老翁,追呼田里的孩子。
我来解决这个案件,细心听取他们的疑问和诉说。
无论大小问题都要依情理来处理,从未施加过鞭子和棍棒。
那时正值三月末,田野间农桑繁忙。
街巷中春鸠鸣叫,田园里水流潺潺。
这个地方风俗多样,戎人和夏人说话的口音各异。
我问边塞的人,辛苦的情形何时才能结束。
注释
- 河东:古地名,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
- 定襄:县名,今山西省定襄县。
- 长老:指村里的年长者,通常有威望。
- 太守:地方官员,负责治理地方事务。
- 谤书:诽谤的书信,指控别人。
- 几案:办公桌,古代官吏处理文书的地方。
- 小大必以情:处理事情要根据情理,而非单纯法制。
- 三月暮:春末,农忙时节。
- 鸣春鸠:春天时,鸠鸟鸣叫。
- 杂俗: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
- 戎夏:指北方的戎族和南方的夏族,言语和习俗不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704年-754年),字颢宗,唐代著名诗人,善于写山水田园诗。崔颢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崔颢在河东任职期间,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处理民事案件的艰难状况,尤其是面对复杂的乡土纠纷。诗中表现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诗歌鉴赏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是一首描写地方官员处理民间纠纷的古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复杂与多样。崔颢通过“我”的视角,传达出对乡村风俗和民众生活的深刻理解。诗开篇即点明背景,描绘了河东与定襄的地理关系,随后转入对小儿争讼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社会的纠纷、长老的沉默和太守的无能,透露出一种无奈。
诗中“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用典雅的语言刻画出官府卷宗的繁杂与民众诉冤的艰辛,展现了官民之间的隔阂与沟通的难题。接下来的“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体现了“我”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诗的最后部分,描绘了春天的田园景象,展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同时也暗示着社会风俗的复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崔颢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描述诗人任职于河东,派人前往定襄,设定了诗的背景。
- 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指出定襄的孩子们争吵不断,显示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 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长者不敢发言,太守无能为力,揭示了权力的无效与社会的混乱。
- 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官府文书堆积如山,表明了案件的复杂与冤屈的普遍。
- 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诗人作为官员,积极参与到纠纷的处理之中。
- 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强调自己的职责与倾听,展现出对案件的认真态度。
- 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箠。:处理事情要依情理行事,表现出人性的关怀。
- 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描绘春末的农田景象,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忙碌与希望。
- 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和谐美好的生活氛围。
- 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指出当地风俗的多样性,反映出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 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通过与边塞人的对话,表达了对民众困境的关注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没有直接使用比喻,但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地方官员的无奈与民众的苦楚。
- 对仗:如“鸣春鸠”和“引流水”,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修辞,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困境,表达了对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乡土风俗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关怀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鸠:象征春天的来临,代表着生命的希望与新生。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无情,反映出田园的宁静。
- 长老与太守:代表着社会的权威与管理者,反映出权力与责任的失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崔颢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谤书”指的是什么? A. 奖励信
B. 诽谤的书信
C. 嘉奖信
D. 请假信 -
诗中“我来折此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
B. 责任感
C. 愤怒
D. 高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现了对社会动荡的关心。
- 《静夜思》(李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崔颢与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社会问题,崔颢的作品更注重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