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1:48: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杏花天 其二
听蝉剪叶迎秋燕。
画戟散金铺开遍。
清风占住秦筝怨。
楼上衙牌易晚。
飞雨过绣幕尽卷。
借水沈龙涎旋碾。
金盆弄水停歌扇。
凉在冰肌粉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场景,蝉声伴着剪叶,秋燕归来。金色的画戟像散落的金粉一样铺满大地,清风中弥漫着秦筝的怨曲。楼上的衙牌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清晰,飞雨过后,绣幕也被卷起。借着水面,龙涎香的旋碾在进行着,金盆里弄水的动作也停下了,凉意在冰肌和粉面间流转。
注释:
- 蝉:指鸣叫的蝉,象征夏季的结束和秋天的来临。
- 画戟:一种古代兵器,金色的画戟象征着秋天的丰收。
- 秦筝:古代乐器,常用来表达忧伤的情感。
- 衙牌:指官吏的牌子,象征着官场的生活。
- 沈龙涎:一种香料,借水旋碾的意象增添了诗的细腻感。
典故解析:
“秦筝怨”出自古代对秦地文化的描绘,典型的乐器象征着悲伤与思念。诗中提到的“飞雨”则可能暗指秋雨,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敦儒,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清新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凄凉。诗中用蝉声、秋燕、金盆等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冷而又充满情感的秋天场景。蝉声和秋燕的出现,象征着夏季的结束,而金色的画戟则寓意着丰收的喜悦。清风中弥漫的秦筝怨曲,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变迁。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瞬间的珍惜。尤其是最后两句“金盆弄水停歌扇,凉在冰肌粉面”,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了一种清凉、洁净的美感,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诗词解析:
- 听蝉剪叶迎秋燕:蝉鸣声中,叶子被剪去,意味着夏天的结束,秋燕归来,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画戟散金铺开遍:金色的画戟象征着丰收的喜悦,铺满大地,渲染出一幅秋天的丰收图景。
- 清风占住秦筝怨:清风中带着秦筝的怨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对过往的追忆。
- 楼上衙牌易晚:傍晚时分,楼上的衙牌显得格外清晰,暗示着官场生活的沉重。
- 飞雨过绣幕尽卷:飞雨过后,绣幕被卷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消逝。
- 借水沈龙涎旋碾:通过水面旋碾,增添了诗的细腻感,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香气。
- 金盆弄水停歌扇:金盆中的水被弄动,歌扇也因此停下,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清凉的氛围。
- 凉在冰肌粉面:凉意在清冷的肌肤与粉面之间流转,象征着美好而又短暂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戟散金”比喻丰收的景象。
- 拟人:如“清风占住秦筝怨”,赋予自然元素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感受到的情感,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蝉:象征夏天的结束。
- 秋燕:象征秋天的到来。
- 画戟:象征丰收的喜悦。
- 秦筝:象征内心的忧伤。
- 飞雨:象征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琵琶
- B. 古筝
- C. 秦筝
-
诗中“飞雨”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伤感
- C. 时光流逝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友谊
- B. 自然
- C. 时光与美好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朱敦儒的《杏花天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象,但朱敦儒更侧重于秋天的忧伤,而李清照则多描绘春天的美好。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