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白话文翻译:
滔滔的江水流向江东,这里曾经听闻用火攻的故事。
难怪我今天来凭吊,岸上的花朵虽然焦灼,但仍然留有一抹红色。
注释:
- 潼潼:形容水流的声势浩大,滔滔不绝。
- 江东:指长江的东部地区,历史上与赤壁之战有关。
- 火攻:指用火焰攻击敌人,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术。
- 侬:方言中对“我”的称呼,带有亲切感。
- 凭吊:指凭借某种场合或景象感怀、哀悼。
- 焦灼:指因火焰或烈日而造成的枯焦状态。
典故解析:
该诗提及的“火攻”指的是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曹操的北方军队与孙权、刘备的联合军队在长江赤壁一带对峙。诸葛亮和周瑜运用火攻成功击败曹军,成为三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秋瑾(1875-1907),字璇卿,号秋瑾,晚清女诗人、革命家。她以豪放的诗风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著称,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追求国家独立和妇女解放。她的诗词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赤壁怀古·潼潼水势向》创作于秋瑾对历史的追思与感慨之际,反映了她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往事的缅怀。诗中提到的赤壁之战,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思考与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潼潼水势”开篇,运用形象的水流描绘,引出江东的历史情境。诗中通过回顾赤壁之战的历史,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往事的怀念。诗人在描写“岸花焦灼尚余红”时,既表现出对历史惨淡的感慨,也传达出一种希望。尽管历史的痕迹如焦灼的花朵般暗淡,然而依然留存着一丝红色,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斗志。
全诗的情感基调贯穿着悲壮与豪情,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展现了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她不仅仅是在怀古,更是在思考当下与未来,反映了她作为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通过对赤壁的回顾,诗人传达出一种爱国情怀与对英雄精神的追求,激励着后人继续为理想而奋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潼潼水势向江东:开篇描绘江水浩浩荡荡,流向江东,营造出壮丽的自然景象,象征着历史的波澜壮阔。
- 此地曾闻用火攻:提到赤壁之战的历史,暗示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运用火攻的战术体现了智慧与勇猛。
- 怪道侬来凭吊日:诗人自问自答,为何来这里凭吊,表现出一种追忆的心情。
- 岸花焦灼尚余红:尽管岸边的花朵因火焰而枯焦,但仍有一抹红色,象征着希望和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潼潼”形容水势,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的美感,如“潼潼水势”与“岸花焦灼”之间的对应关系。
- 象征:焦灼的花朵象征着历史的悲惨,但留下的红色却又传达出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赤壁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精神,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势:象征历史的流动性和不可逆转。
- 火攻:代表战争的残酷与智慧。
- 焦灼的花:象征历史的悲痛与希望的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火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 赤壁之战
- B. 官渡之战
- C. 夷陵之战
-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悲伤
- B. 喜悦
- C. 豪壮
-
“岸花焦灼尚余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希望
- C. 疲惫
答案:
- A. 赤壁之战
- C. 豪壮
- B. 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秋瑾的《赤壁怀古》与杜甫的《登高》:
- 两者都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忧虑。秋瑾更多的是对英雄精神的追忆,而杜甫则表现了个人的沉重与无奈。两者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但都在历史的背景下探讨人性的光辉与悲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秋瑾传》
- 《赤壁之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