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宋飞卿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21:27:05

雄豪两妙秀而文,不独吾云人亦云。

贺监早知仙李白,薛宣那得吏朱云。

秋风汴水伤今别,明月邠郊与子分。

瘦李髯雷隔存殁,只愁诗垒不能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宋飞卿二首 其一
作者: 赵秉文 〔金朝〕

雄豪两妙秀而文,不独吾云人亦云。
贺监早知仙李白,薛宣那得吏朱云。
秋风汴水伤今别,明月邠郊与子分。
瘦李髯雷隔存殁,只愁诗垒不能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惜别。前两句赞美了才华出众的人物,不仅我认为他们优秀,众人也这样说。接着提到贺知章早就知道李白的卓越,薛宣又怎么能比得上朱云。秋风吹拂,汴水流淌,让我更加伤感这次离别;而明亮的月光照耀着邠郊,和你相隔千里。最后提到瘦李髯和雷电隔绝了生死,只让我担忧诗的境界不能抵挡世事的变迁。

注释

字词注释

  • 雄豪:指才华横溢的人。
  • 妙秀:指才华和品德都非常出众。
  • 贺监: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
  • 仙李白:指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以豪放著称。
  • 薛宣:指薛宣,唐代的一个小官员。
  • 朱云:朱熹,南宋的理学家,文人。
  • 汴水:指汴河,古代重要的水道。
  • 邠郊:指邠州的郊外,地名。
  • 瘦李髯:指李白,因其瘦高而著称的形象。

典故解析

  • 李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超凡的诗才而闻名。
  • 贺知章:唐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受到赞誉。
  • 朱云:朱熹是南宋时文人中著名的理学家,常被提及以其学识和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秉文,金朝时期的诗人,字希生,号东山,擅长诗歌,作品多以情感深邃、意境悠远著称。他的诗风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送别友人宋飞卿之时,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宋飞卿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对友人才能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期望与祝福。开篇两句以“雄豪”、“妙秀”描绘出友人的卓越才华,接着提及历史上的名人贺知章和李白,进一步提升了友人的形象,显示出作者对其的高度赞赏与期待。

中间几句则通过“秋风汴水”与“明月邠郊”展现了离别时的萧瑟与孤独,夏日的繁华已成往事,眼前的明月也似乎显得格外清冷。这种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强烈对比,使得离愁更加深刻。

最后一句“瘦李髯雷隔存殁,只愁诗垒不能军”则将个人情感与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死离别时对于诗歌的无奈与忧虑。整首诗在抒情中蕴含哲理,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丰富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雄豪两妙秀而文,不独吾云人亦云。
    这两句诗意在赞美友人的才华,认为其文采横溢,众人也对此相同看法。

  2. 贺监早知仙李白,薛宣那得吏朱云。
    提到贺知章和李白,使得对友人的赞美上升到历史的高度,暗示友人将会有伟大的成就。

  3. 秋风汴水伤今别,明月邠郊与子分。
    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离别的悲伤,明月映照下的邠郊,使得离别显得更加凄凉。

  4. 瘦李髯雷隔存殁,只愁诗垒不能军。
    以李白的形象象征着诗人的心境,表达对诗歌的执着与对友人未来的担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雄豪”、“妙秀”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如“诗垒不能军”,将诗歌的境界与世事的变迁相对比,形象生动。
  • 借景抒情:通过秋风、明月等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离愁别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友人才能的赞美、对离别时刻的感伤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离别的凄凉。
  • 明月:代表着思念与孤独。
  • 汴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贺监”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贺知章
    • C. 朱云
      答案: B
  2. 诗中“秋风汴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离愁
    • C. 忧郁
      答案: B
  3. 诗中“瘦李髯”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贺知章
    • B. 李白
    • C. 薛宣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送宋飞卿二首 其一》与杜甫的《赠花卿》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但杜甫的诗更加强调了对友人命运的感慨,而赵秉文则更多地侧重于对友人才能的赞美与对离别的伤感。

参考资料

  • 《金朝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