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六首》

时间: 2025-01-04 12:27:57

昨闻英断有烹封,泽畔累臣抱寸悰。

巧智不如葵卫足,曲蟠谁与木为容。

祠官失职惭虚蠹,野老无知祷象龙。

欲上高楼瞻魏阙,乱山千叠暮云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闻英断有烹封,泽畔累臣抱寸悰。
巧智不如葵卫足,曲蟠谁与木为容。
祠官失职惭虚蠹,野老无知祷象龙。
欲上高楼瞻魏阙,乱山千叠暮云浓。

白话文翻译

前几天听说英明的君主有了新的封赏,泽边的臣子们纷纷聚集,心中难免有些契约的怨愤。
巧妙的智谋不如葵花的忠诚,曲折的树木又有谁能给予它庇护呢?
祠堂的官员失职,心中感到羞愧如同空虚的虫蛀;
乡间的老者无知,竟然祈祷能变成象龙。
我想登上高楼去眺望魏国的阙楼,眼前的群山重重叠叠,暮色中的云彩显得格外浓厚。

注释

  • 英断:英明的决断。
  • 烹封:指封赏,给予官职。
  • 寸悰:寸心,指心中情感。
  • 葵卫:葵花的意思,象征忠诚。
  • 虚蠹:形容空虚的虫蛀,暗指无能。
  • 象龙:象征龙,可能是祈求的对象。
  • 魏阙:魏国的城阙,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梦阮,号天池,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诗词风格豪放,常常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以此诗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权力的反思。

诗歌鉴赏

《又和六首》是刘克庄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诗中既有对当时政治的感慨,也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诗的开头提到的“英断”与“烹封”,可以看作是对当时统治者施政的讽刺,表明诗人对封赏制度的不满。通过“巧智不如葵卫足”,诗人强调了忠诚比智谋更为重要,反映出他对忠臣的推崇。

“祠官失职惭虚蠹,野老无知祷象龙”则传达出一种对民间祈求的无奈与悲哀,表明在动荡的环境中,普通百姓的无知和无助是多么显而易见。最后的“欲上高楼瞻魏阙”,则展示了诗人渴望追求的理想和对历史的缅怀,但“乱山千叠暮云浓”又使这种追求显得渺茫,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忠诚与权力关系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昨闻英断有烹封:前几天听说英明的君主有了新的封赏,这里表现出诗人对君主施政的关注。
    • 泽畔累臣抱寸悰:泽边的臣子们聚集,心中有些怨愤,表现出对权力的不满。
    • 巧智不如葵卫足:对比智谋与忠诚,强调后者的重要性。
    • 曲蟠谁与木为容:曲折的树木,象征着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艰难。
    • 祠官失职惭虚蠹:形容无能的官员让人感到羞愧。
    • 野老无知祷象龙:乡间老者的无知祈求象征着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 欲上高楼瞻魏阙:渴望追求理想与权力。
    • 乱山千叠暮云浓:描绘出一种壮丽而又无奈的景象。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葵卫”比喻忠诚)、对仗(如“虚蠹”与“无知”)、意象(如“高楼”和“乱山”)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忠诚的推崇与对政治现状的不满,表达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英断:象征明智的统治者。
  • 葵卫:象征忠诚与支持。
  • 祠官:象征腐败的官员。
  • 象龙:象征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魏阙:象征权力和理想。
  • 乱山千叠:象征复杂的社会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英断”指的是什么? A. 英明的决断
    B. 英国的决策
    C. 一种烹饪方式

  2. 诗中提到的“葵卫”象征着什么? A. 忠诚
    B. 智谋
    C. 财富

  3. 诗人对“祠官”的态度是? A. 赞美
    B. 批评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对,刘克庄的诗更具现实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于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与个人情怀。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但方法和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