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引 晏起》

时间: 2025-01-01 12:29:47

重重珠幕护窗纱。

春思方佳。

一种娇慵如梦,微闻莺语哗。

丁香轻掩扣微差。

绿云半侧堆鸦。

枕痕红晕重,不敢见菱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重珠幕护窗纱。春思方佳。一种娇慵如梦,微闻莺语哗。丁香轻掩扣微差。绿云半侧堆鸦。枕痕红晕重,不敢见菱花。

白话文翻译:

窗前重重的珠帘遮挡着窗纱,春天的思绪正好。那种娇羞懒怠的感觉如同做梦一般,隐约听见黄莺在叫唤。丁香花轻轻掩盖着微微的差错,绿云一侧堆满了乌鸦。枕头上的痕迹带着红晕,我不敢去看镜中的自己。

注释:

  • 珠幕:用珠子串成的帘子,用以遮挡光线。
  • 窗纱:窗子的纱窗,遮挡虫子和风沙。
  • 娇慵:形容娇羞而懒怠的状态。
  • 莺语:黄莺的叫声。
  • 丁香:一种花,香味浓郁。
  • 微差:微小的差错或失误。
  • 绿云:形容青色的云彩,可能指树叶繁茂的景象。
  • 枕痕:指睡觉后在枕头上留下的痕迹。
  • 菱花:指镜子,寓意看自己。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和内心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邹祗谟,清代诗人,字子之,号云涯,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尤以抒情见长。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华清引》是邹祗谟在春天时写成的,表达了他对春日美景的向往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与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华清引》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表达,展现了春日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重重珠幕护窗纱”便勾勒出一个温柔而静谧的环境,珠帘的重叠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层层思绪。接着“春思方佳”则引出了春天的主题,春天是美好的,但同时诗人却感到一种娇慵的懒散,似乎在春日的暖阳中迷失了自我。

“微闻莺语哗”,轻声的黄莺叫声在夏日的午后显得格外动听,增添了几分生机。紧接着“丁香轻掩扣微差”一句,丁香的香味象征着爱情与思念,轻轻掩盖着诗人内心的小失误,表现出一种温柔的自我安慰。

“绿云半侧堆鸦”则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绿云和乌鸦的对比,似乎在反映着生活的多样性与不完美。而最后的“枕痕红晕重,不敢见菱花”,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情感的挣扎与不安,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无奈与自我怀疑。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春日气息的内心世界,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重重珠幕护窗纱:窗帘层层叠叠,仿佛在保护着窗户。这里强调了环境的温馨和诗人内心的细腻。
  2. 春思方佳:春天的美好正当时,暗示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向往与思考。
  3. 一种娇慵如梦:娇羞和懒惰的状态如同梦境,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逃避。
  4. 微闻莺语哗:隐约听到黄莺的叫声,增添了春天的生机。
  5. 丁香轻掩扣微差:丁香花轻轻掩盖小失误,表现出对生活的温柔包容。
  6. 绿云半侧堆鸦:绿云和乌鸦的意象,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生活的复杂。
  7. 枕痕红晕重:睡觉后留下的痕迹,象征着内心的困扰与不安。
  8. 不敢见菱花:不敢看镜中的自己,表现出对自我的怀疑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娇慵如梦”,比喻情感状态。
  • 拟人:如“微闻莺语”,赋予黄莺生命。
  • 对仗:如“重重珠幕”和“春思方佳”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展现了内心的柔情与对自我怀疑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幕:代表遮挡与保护,象征着内心的隐秘。
  • 春思:春天的思绪,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莺语: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欢乐。
  • 丁香:象征着爱情与思念。
  • 绿云:生机勃勃的象征。
  • 枕痕: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重珠幕护窗纱”中的“珠幕”指的是什么? A. 珠子串成的帘子
    B. 一种花
    C. 一种饮料

  2. “春思方佳”中“春思”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秋天的怀念
    C. 对冬天的惧怕

  3. “不敢见菱花”是什么意思? A. 不敢看镜子中的自己
    B. 不敢去见朋友
    C. 不敢面对现实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邹祗谟与李清照在春日主题上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但李清照更偏向于表达对爱情的思念,而邹祗谟则侧重于对春天的感受与内心的自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评》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