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亦非崖蜜亦非饧,青女吹霜冻作冰。
透骨清寒轻著齿,嚼成人迹板桥声。
白话文翻译:
这既不是山崖上的蜜糖,也不是普通的糖。
是青女用风吹成的霜,冻成了冰。
透彻骨髓的清寒轻轻地压在牙齿上,
咀嚼时发出的人声仿佛是在板桥上行走的声音。
注释:
- 崖蜜:指山崖上采集的蜂蜜,形容甘甜的食物。
- 饧:一种糖果,通常是用糖浆熬制而成的。
- 青女:指的是传说中的青女,传说她能操控天气,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透骨清寒:形容寒冷的感觉深入骨髓,形象地描绘了食物的寒冷。
- 轻著齿:轻轻贴合在牙齿上,表现出食物的细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题材而著称。杨万里在诗歌中常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此时对甜品的描写,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馈赠的感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糖霜”为主题,通过对其成分和口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诗的开头,诗人用“亦非崖蜜亦非饧”来强调糖霜的独特性,点明其与传统甜品的区别,显现出一种新颖的气息。接着,青女用风吹成的霜,赋予了这种甜品一种自然的神秘感与清新的气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透骨清寒轻著齿”一句,展现了糖霜的独特口感,传达出它的清凉与爽口。在咀嚼时发出的声音,似乎与生活中的人声交织在一起,增添了诗的生活气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令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又温暖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亦非崖蜜亦非饧:开篇即明确指出糖霜并非常见的甜品,突显其独特性。
- 青女吹霜冻作冰:青女的形象赋予自然元素以生命,诗人通过自然现象描绘出糖霜的形成过程。
- 透骨清寒轻著齿:描绘出糖霜的口感,清凉的感觉透过牙齿感受到,隐喻一种清新。
- 嚼成人迹板桥声:咀嚼的声音与人声相连,生动呈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增添了画面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糖霜与崖蜜、饧进行比较,突显其独特性。
- 拟人:青女的描写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使作品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糖霜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女:象征自然与生命。
- 霜:代表着清凉、洁净的感觉。
- 冰:象征着冷峻与清晰的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女”是指什么? A. 一个神话人物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食物 -
“透骨清寒轻著齿”中的“清寒”形容的是?
A. 糖霜的温度
B. 糖霜的甜度
C. 糖霜的味道 -
诗中提到的“人迹板桥声”暗示了什么?
A. 食物的声音
B. 人们的生活
C. 自然的声音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这首诗更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二者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