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二首》
时间: 2025-01-01 13:01: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泰山二首
作者: 陈梦良 〔宋代〕
一跻尼父更谁登,扶日扪参紫翠层。
四海儿孙向罗立,万方稚子走香灯。
独将浑噩留天地,几为沧桑纪废兴。
长啸一声空八表,恍疑鹏背坐来曾。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的翻译:
谁能比得上尼父(孔子)登上泰山呢?我在山顶上扶着太阳,触摸那紫色的星辰和翠绿的山层。
四面八方的儿孙都在仰望,万方的小孩正欢快地跑着提着香灯。
我独自将浑噩的时光留在天地间,多少年间沧海桑田,兴衰变迁。
我长啸一声,声响空荡荡地传向八方,似乎让我怀疑自己曾坐在巨鹏的背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尼父: 指孔子,古代圣人。
- 扶日: 比喻在高处仰望太阳。
- 扪参: 摸到星辰,形容在高处可以看到星空。
- 四海儿孙: 指天下的子孙。
- 浑噩: 指无知混沌的状态。
- 沧桑: 形容岁月变迁的变化。
- 长啸: 指长声呼啸。
- 鹏: 传说中的大鸟,象征着高飞的志向。
典故解析:
- “尼父”: 孔子以其德行和智慧被尊称为“尼父”。
- “鹏背”: 出自《庄子》中的描写,暗喻远大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梦良是宋代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登泰山之际,表达了对自然壮丽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陈梦良的《登泰山二首》展现了泰山的雄伟与哲理思考。诗中开篇即提到“尼父”,通过对比引出自己登山的壮志,彰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接着,诗人通过“扶日扪参”的意象,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场景,表达出一种对宇宙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感悟。四海儿孙的描述,体现了人类的传承与希望,儿童提灯的画面则增加了诗的温馨感和生动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作家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沧桑,令人沉思。最后的长啸,声震八表,仿佛是对人生理想的彰显与追寻,也暗示出希望与自由的主题。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深邃,透过登泰山这一行为,表达出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跻尼父更谁登”: 以尼父(孔子)引入,表明登山者的志向。
- “扶日扪参紫翠层”: 描绘山顶的景象,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
- “四海儿孙向罗立”: 体现人类的繁衍与希望。
- “万方稚子走香灯”: 描绘儿童的天真与活力,增加生活气息。
- “独将浑噩留天地”: 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几为沧桑纪废兴”: 反映历史的变迁与无常。
- “长啸一声空八表”: 表达了激昂的情感。
- “恍疑鹏背坐来曾”: 形容理想与追求,暗示壮阔的前景。
修辞手法:
- 比喻: 把登山与追求理想相联系。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比。
- 意象: 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登泰山的过程,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泰山: 象征着高远与坚韧。
- 日、参: 代表光明与理想。
- 儿孙: 体现人类的延续与希望。
- 香灯: 象征着光明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梦良的《登泰山二首》写的是哪个山?
a) 华山
b) 泰山
c) 峨眉山
d) 黄山 -
诗中提到“尼父”指的是谁?
a) 老子
b) 孟子
c) 孔子
d) 荀子 -
诗中“扶日扪参紫翠层”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失落
b) 高远
c) 绝望
d) 平庸
答案:
- b) 泰山
- c) 孔子
- b) 高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也是描写登高望远的诗作。
- 李白的《庐山谣》: 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登泰山二首》: 两首诗都以登高为主题,但《登鹳雀楼》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色与情感的激昂,而《登泰山二首》则融入了更多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