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普宁寺》
时间: 2025-01-01 13:42: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扶藜杖过南津,
野寺长桥发兴新。
暂就清溪照须鬓,
不妨翠雾湿衣巾。
山萦细栈疑无路,
树络崩崖不压人。
朝暮有程常卒卒,
向因携酒上嶙峋。
白话文翻译
我偶然扶着拐杖经过南津,
看见野外的寺庙和长桥,心中生出新的兴致。
暂时在清澈的小溪边照照我的白发,
不妨让翠绿的雾气湿润我的衣巾。
山间的小栈道蜿蜒而行,好像没有尽头,
树木交错在崩塌的悬崖边,似乎并不压迫我。
朝夕之间总是匆匆忙忙,
这次因携带酒水而上山的崎岖之路。
注释
- 藜杖:一种用藜草制成的拐杖,象征着古代行旅者的生活。
- 南津:南方的渡口,指代一个地名。
- 发兴新:产生新的兴致。
- 照须鬓:照镜子以查看白发。
- 翠雾:绿色的雾气,象征自然的清新。
- 细栈:小木栈道。
- 卒卒:匆匆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九渊(1139年-1192年),字子静,号退庵,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善于将哲理与自然景观结合。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陆九渊的晚年,表达了他在自然中感悟人生哲理的心境。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宁静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过普宁寺》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哲思的诗。诗人通过对南津的描写,勾勒出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开头两句以平实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行旅状态,接着通过"清溪照须鬓"的意象,诗人自照白发,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人生的反思。翠雾湿衣巾的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和谐。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路的险峻与复杂,"山萦细栈疑无路,树络崩崖不压人",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渺小、脆弱的对比。最后两句则是对生活的感慨,"朝暮有程常卒卒",表达了对忙碌生活的无奈,而携酒上山的行动则又暗示了诗人对放松与享受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在宁静中流露出对人生的哲思,诗人以自然为媒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态度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扶藜杖过南津:偶然间用拐杖走过南方的渡口,展现出行旅的随意与自然。
- 野寺长桥发兴新:在野外看到寺庙和长长的桥,心中生出新的感慨,体现出诗人对新景的欣赏。
- 暂就清溪照须鬓:在清澈的小溪边照镜子,检视自己的白发,隐含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不妨翠雾湿衣巾:即使被翠绿的雾气弄湿衣服,也无所谓,表现出对自然的包容与亲近。
- 山萦细栈疑无路:小路在山间蜿蜒,让人觉得似乎没有出路,表现出自然的复杂与神秘。
- 树络崩崖不压人:树木交错在悬崖边,虽险峻但不让人感到压迫,体现出自然的包容。
- 朝暮有程常卒卒:日夜之间总是匆匆忙忙,表达了生活的紧迫感。
- 向因携酒上嶙峋:因为携带酒水而上山,暗示放松心情与享受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起伏与不易。
- 拟人:将山、树等自然景物赋予人的特性,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朝暮有程常卒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忙碌生活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津:象征旅途的开始,隐含对人生之路的探索。
- 清溪:象征纯净与宁静,暗示内心的平和。
- 翠雾:象征自然的神秘与美好。
- 细栈: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与不易。
- 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藜杖”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拐杖
- C. 一种酒
-
“暂就清溪照须鬓”中的“须鬓”指的是什么?
- A. 眼睛
- B. 头发
- C. 胡须
-
诗人携带酒水的目的是什么?
- A. 喝酒庆祝
- B. 放松心情
- C. 送给朋友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陆九渊的《过普宁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陆九渊更侧重于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静谧与和谐。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陆九渊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