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橘》
时间: 2025-01-17 10:23: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庭橘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各种植物显得格外阴森。凝结的霜水渐渐化开,庭院里的橘子像悬挂的金子。女伴们争先恐后地攀摘橘子,摘取时却又因树叶的繁茂而相互遮挡。她们共同怜惜着那一串串橘子,互相展示,彼此心意相通。那橘子的骨刺像是红罗的披风,香气缭绕,宛如翠羽的簪子。她们端着玉盘,所有的美味都在这幽静的林间。
注释:
- 明发:明亮的阳光照耀。
- 阴森:指阴暗而又森严的样子。
- 凝霜:霜凝结在水面上,形象描绘了清晨的寒冷。
- 似悬金:形容橘子色泽鲜亮,像是悬挂的金子。
- 女伴:女性朋友。
- 争攀摘:争相攀爬摘取。
- 并生怜共蒂:共同怜爱那橘子的果蒂。
- 骨刺:指橘子的刺状部分,形容其特征。
- 香黏翠羽簪:形容橘子的香气和装饰的精致。
- 擎来玉盘里:端起盛橘子的玉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籍贯湖北,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歌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崇尚自然,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庭橘》写于孟浩然隐居生活的一段时间,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诗中描绘了清晨的庭院,生动地刻画了女性朋友们共同欣赏和采摘橘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清晨的庭院场景,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友谊之情。诗的开头“明发览群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阳光明媚的早晨,周围的万木虽显得阴森,却又透出一丝清新。接着,诗人以“凝霜渐渐水”来描绘寒霜的消融,给人一种生机复苏的感觉,随即将视线转向庭院中的橘子,形象地描绘出它们金黄色的色泽,仿佛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女伴们争相攀摘橘子的情景,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彼此间的默契与关怀。这种温馨的友情,伴随着对美好事物的共同欣赏,显得更加珍贵。结尾的“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不仅强调了橘子的美味,也象征着在自然的怀抱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显得纯真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呈现出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让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友谊的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发览群物:阳光明亮,照耀着周围的万物,营造出清新的早晨氛围。
- 万木何阴森:虽然阳光明媚,但众多的树木依然显得阴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凝霜渐渐水:早晨的霜冻逐渐融化,象征着寒冷逐渐消退,万物复苏的景象。
- 庭橘似悬金:庭院中的橘子在阳光下像金子一样闪亮,给人以美的享受。
- 女伴争攀摘:女伴们争先恐后地想要摘取橘子,表现了活泼热闹的场面。
- 摘窥碍叶深:摘橘子时却被深深的树叶所遮挡,展现了自然的繁茂与友谊中的小小阻碍。
- 并生怜共蒂:她们对同一串橘子产生共同的怜惜,体现了深厚的友谊。
- 骨刺红罗被:橘子的骨刺像红罗的披风,形象生动,增添了诗的细腻感。
- 香黏翠羽簪:香气四溢,宛如翠羽的簪子,提升了橘子的美感。
- 擎来玉盘里:她们端着玉盘,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 全胜在幽林:所有的美味与情感都在这幽静的林中得以体现,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橘子比作“悬金”,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拟人:通过“女伴争攀摘”,赋予人物以生动的动作,增强了画面的活力。
- 对仗:如“香黏翠羽簪”与“骨刺红罗被”,增强了整体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际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和谐的田园生活及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希望与生命。
- 橘子:象征丰收与美好。
- 女伴:象征友情与亲密。
- 庭院:象征宁静与安逸。
- 幽林:象征自然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发”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阳光
- B) 明亮的月光
- C) 明亮的星星
-
女伴们争先恐后地攀摘橘子表现了什么?
- A) 竞争
- B) 友情
- C) 疲惫
-
诗中的“凝霜渐渐水”表达了哪个意象?
- A) 冷
- B) 温暖
- C) 复苏
答案:
- A) 明亮的阳光
- B) 友情
- C) 复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居秋暝》王维
- 《桃花源记》陶渊明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孤独的情感。
- 《山居秋暝》:通过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主题与《庭橘》相似,但更加强调孤独与宁静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