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猷在华亭赋十题依韵·陆机宅》

时间: 2025-01-08 21:49:21

山身岂明代,涉祸固以深。

一观废兴迹,可用当所箴。

高门非昔时,乔木或遗阴。

空令吊古士,感激成幽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身岂明代,涉祸固以深。
一观废兴迹,可用当所箴。
高门非昔时,乔木或遗阴。
空令吊古士,感激成幽寻。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的身影岂能被明代所代表,经历灾祸的根源深厚。一眼看去,历史的废墟兴衰迹象,实在可以作为我们警醒的箴言。高门大户已不再是昔日的光辉,乔木也只留下些许的阴影。空余让人去怀念古人,感慨之情更是化为幽深的寻觅。

注释

  • 山身:山的形状或身影。
  • 明代:指的是历史上中国的明朝,这里表示一个时代的象征。
  • 涉祸:经历灾难。
  • 一观:一眼看去,观察。
  • 废兴迹:指历史的衰败与兴盛的痕迹。
  • 高门:指富贵人家或显赫一族。
  • 乔木:高大的树木,象征着往日的繁华。
  • 吊古士:怀念古代的士人。
  • 感激成幽寻:感慨之情化为深邃的思索与追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生于宋代,字子云,号止庵,著名诗人,文人,擅长诗词、散文等。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风格沉稳而又不失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历史的变迁时期,作者借古抒怀,反思过往的繁华与衰落,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惋惜。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心情,或许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山和古人遗迹的描绘,表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开篇用“山身岂明代”将读者引入对历史的思考,山的形状成为历史的象征,暗示历史的沉重和深邃。接下来,诗人通过“涉祸固以深”强调历史中的灾难与苦难,暗示人们对过往的追忆往往伴随着痛苦。

“一观废兴迹”则是对历史的总结,诗人希望通过观察这些兴衰的迹象来警醒后人。这种思考不仅是对历史的审视,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高门非昔时”则进一步表明了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诗人对高门大户的怀念中夹杂着对现实的失望。

最终以“空令吊古士”收尾,表现出对古代士人的无尽怀念与对当下的失落感。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客观分析,也有个人情感的沉淀,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身岂明代:山的身影岂能代表某一个朝代,暗示着历史的久远和复杂。
  2. 涉祸固以深:经历过的灾难深刻而不可磨灭,强调历史的痛苦。
  3. 一观废兴迹:一眼看去,历史的兴衰已然显现,警示后人。
  4. 可用当所箴:这些迹象可以作为警示,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
  5. 高门非昔时:昔日的富贵人家已不复存在,反映社会的变迁。
  6. 乔木或遗阴:高大的树木只留下些许阴影,象征昔日繁华的残余。
  7. 空令吊古士:空余让人怀念古代士人,表达对古人的敬仰。
  8. 感激成幽寻:感慨之情化为深思,探寻历史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历史的象征,体现历史的厚重感。
  • 对仗:如“废兴迹”和“高门非昔时”,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乔木象征昔日的繁华与辉煌,深具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山和历史的思考,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反思。强调历史的教训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意象分析

  • :象征历史的深厚与坚韧。
  • 高门:代表社会的繁华与地位,反映社会的变迁。
  • 乔木:象征往昔的辉煌与遗留的阴影,表达对过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门”指的是什么?

    • A. 高大的树木
    • B. 昔日的富贵人家
    • C. 古代的士人
  2. “涉祸固以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历史的无知
    • B. 对历史灾难的深刻反思
    • C. 对未来的希望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描绘
    • B. 对历史的感慨与反思
    • C. 对个人生活的描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同样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慨。
  • 《春望》(杜甫):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往昔的怀念相结合,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和彦猷在华亭赋十题依韵·陆机宅》: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后者则更注重历史的沉重与反思。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3. 《韩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