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二首》

时间: 2024-09-19 22:01:33

应为开门近太清,故携歌管逐双旌。

酒逢欢后宁论量,语到真时不属情。

木叶吟风千籁作,菊丛含雨万珠明。

知公几案常丰暇,诗思如泉日夜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应为开门近太清,故携歌管逐双旌。
酒逢欢后宁论量,语到真时不属情。
木叶吟风千籁作,菊丛含雨万珠明。
知公几案常丰暇,诗思如泉日夜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这开门迎接清明的时节,携带着歌声和乐器,追逐着双重的旗帜。酒席欢聚之时,何必去计较酒量,而当谈论到真情时,又怎能与情感无关呢?树叶在风中吟唱,千种乐声交织在一起;菊花丛中,雨水如珍珠般晶莹闪烁。我知道你桌案上总是丰盈的空闲,诗思如泉水般日夜涌现。

注释:

  • “太清”:指清明节,象征着春天的清新与美好。
  • “双旌”:指双重的旗帜,可能隐喻着节日的热闹与欢庆。
  • “宁论量”:在欢乐的酒宴上,何必去计较酒的多少。
  • “不属情”:谈到真情时,情感是不可分割的。
  • “千籁作”:千种乐声交织成和谐的音律。
  • “万珠明”:雨水在菊花上,像万颗珍珠闪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热爱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常常带有哲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一个春明的节日,诗人借助清明时节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明节的氛围作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开篇以“应为开门近太清”引入节日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紧接着诗人提到携歌逐旌,展现出节日的欢庆场景。在酒席上,诗人以“酒逢欢后宁论量”表达了对酒宴欢聚的随性态度,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认为在真情流露面前,任何外在的计较都显得无足轻重。接着,诗人在自然的描绘中,展现出生命的活力,雨珠在菊丛中的闪烁,象征着诗人对生命美好的向往与珍惜。最后一句“诗思如泉日夜生”,则是对自身创作的写照,显示出诗人不断涌现的创作激情与灵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应为开门近太清”:春天的气息已经浓厚,清明节即将到来。
    • “故携歌管逐双旌”:因此我携带乐器,追随着节日的欢庆。
    • “酒逢欢后宁论量”:在欢聚的酒席上,何必去计较酒的多少。
    • “语到真时不属情”:当谈及真正的情感时,计较就显得微不足道。
    • “木叶吟风千籁作”:树叶在风中轻轻吟唱,千种乐音交织成曲。
    • “菊丛含雨万珠明”:雨水点缀在菊花上,宛如万颗明珠闪耀。
    • “知公几案常丰暇”:我知道你桌案上总是有丰盈的空闲。
    • “诗思如泉日夜生”:你的诗思如泉水般,日夜不断涌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思比作泉水,形象生动,体现出创作的灵感源源不断。
    • 拟人:木叶吟风,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诗句更加生动。
    • 对仗:如“木叶吟风”与“菊丛含雨”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创作的激情,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木叶:象征自然的生机,寓意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菊花:常用于表达高洁的品格,象征坚韧与不屈。
  • :代表人际交往与欢聚的象征,反映出人情之美。
  • 泉水:象征灵感与创作的源泉,暗示诗人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太清”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春节
    • B. 清明节
    • C. 中秋节
    • D. 端午节
  2. 诗人认为,在欢聚的酒席上,应如何对待酒量?

    • A. 应该计较
    • B. 无需计较
    • C. 应该喝得酩酊大醉
    • D. 应该保持克制
  3. 诗中提到“木叶吟风”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诗人的孤独
    • C. 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D. 诗人的悲伤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韩维的《再和二首》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更注重表达动乱中的忧国情怀,而韩维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和欢庆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