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后寄山中友人》
时间: 2025-01-06 11:39: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
作者: 王建 〔唐代〕
爱仙无药住溪贫,
脱却山衣事汉臣。
夜半听鸡梳白发,
天明走马入红尘。
村童近去嫌腥食,
野鹤高飞避俗人。
劳动先生远相示,
别来弓箭不离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的无奈。他渴望像神仙一样生活,但因缺乏长生不老之药而只能住在贫穷的溪边。脱下山中衣物,他却不得不为帝国的汉朝做事。夜半时分,他听到鸡鸣声,感叹自己的白发,而天一亮又得骑马回到繁杂的尘世。村里的孩子因为嫌弃腥味而离开,野鹤则高高飞去,避开世俗的人群。劳动的老师远远地指引着他,离开后他始终不离手中的弓箭。
注释:
- 爱仙:渴望成为神仙。
- 无药:缺乏长生不老的药物。
- 溪贫:指在溪水边生活的贫困状态。
- 汉臣:指为汉朝服务的官员。
- 梳白发:形容老去,白发皓首。
- 走马入红尘:骑马回到纷杂的世俗生活中。
- 腥食:指有腥味的食物,村童对这种食物的嫌弃,反映出对乡村生活的无奈。
- 野鹤:象征高洁、避世的理想。
- 劳动先生:可能指代某位隐士或智者,传递智慧与指导。
- 弓箭不离身:象征持久的警惕与准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约750年-830年),字子奎,号四愚,唐代诗人,出生于今四川,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乡村风光和隐居生活,对社会现象有独特的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王建从军后,身处战乱中的心境,以及对山中友人的思念与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首联“爱仙无药住溪贫”,不仅传达出诗人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还体现了他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脱却山衣事汉臣”,则揭示了他不得不放弃隐居,参与朝廷事务的矛盾心情。
中间几句描绘了夜半听鸡、白发梳理的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尤其是“天明走马入红尘”,让人感受到从宁静的山林回到喧嚣的尘世,仿佛一瞬间的情景转变,带来了强烈的对比与冲突。村童的嫌弃与野鹤的高飞,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排斥,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劳动先生远相示,别来弓箭不离身”,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坚持与警觉,虽然身处繁忙的红尘,但他始终不忘内心的理想与信念。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是王建对士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爱仙无药住溪贫:渴望成为神仙,但没有长生不老药,只能居住在贫穷的溪边。
- 脱却山衣事汉臣:脱下隐士的衣服,投身于汉朝的官场。
- 夜半听鸡梳白发:夜里听到鸡鸣声,感叹自己已是白发苍苍。
- 天明走马入红尘:天亮后骑马奔赴到繁杂的世俗生活中。
- 村童近去嫌腥食:村里的孩子们因为讨厌腥气的食物而离开。
- 野鹤高飞避俗人:野鹤高飞,避开世俗的喧嚣。
- 劳动先生远相示:远处的智者教导他。
- 别来弓箭不离身:离开之后,手中的弓箭始终不离身,象征警惕和坚持。
修辞手法:
- 对比:隐居与朝廷生活的对比,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挣扎。
- 意象:鸡鸣、白发、野鹤等意象,传达出孤独与渴望。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长生不老的理想,反映出对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展现了士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体现出一种超脱与追求理想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象征理想与超脱的生活状态。
- 溪:代表自然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 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 红尘:指代繁忙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 村童:象征纯真与对世俗事物的排斥。
- 野鹤:象征高洁与避世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厌恶
C. 无所谓 -
“夜半听鸡梳白发”中“梳白发”指的是: A. 收拾头发
B. 感叹老去
C. 折磨自己 -
诗中提到的“劳动先生”可能象征: A. 农民
B. 隐士或智者
C. 官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王建的《从军后寄山中友人》与陶渊明的《饮酒》:
- 王建的诗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矛盾,而陶渊明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积极态度。
- 二者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王建更显得孤独与无奈,陶渊明则显得洒脱与乐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王建与其诗歌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