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侍郎 其七》

时间: 2025-01-06 11:48:31

笳声万里动燕山,草白天清塞马闲。

触处不如别处乐,可怜秋月照江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笳声万里动燕山,
草白天清塞马闲。
触处不如别处乐,
可怜秋月照江关。

白话文翻译:

笳声在遥远的燕山回荡,
草色苍白,天清气爽,边塞的马儿显得悠闲。
处处都不如其他地方的快乐,
可怜的秋月照耀着江边的关口。

注释:

  • :一种古代乐器,发出悠扬的声音。
  • 燕山:位于今河北省,是著名的山脉。
  • 草白:草色泛白,形容秋季的景象。
  • 塞马:边境的马匹,通常指边疆的骑兵。
  • 触处:每个地方的意思。
  • :快乐、愉悦。
  • 可怜:在此是指悲伤或怜悯之情。
  • 江关:江边的关口,指边防和水路的交界处。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表现了边塞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常见于唐诗中,尤其是王建的作品,常常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致和士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约770年-836年),唐代诗人,字子建,号清溪。王建的诗风清新自然,题材广泛,尤其擅长边塞诗。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致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田侍郎 其七》所描绘的场景体现了边疆的辽阔与士兵的孤独感,反映了唐代盛世背景下,诗人对战乱和离乡之苦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田侍郎 其七》通过精炼的语言描绘了边塞的美丽景色与士兵内心的孤寂。开头的“笳声万里动燕山”一语,便营造出一种辽阔的空间感,笳声的悠扬在山间回荡,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接着,诗人转向自然的描写:草色苍白,天清气爽,马儿悠闲。这一系列的细节描绘,不仅展现了边疆的宁静景象,也暗暗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触处不如别处乐”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外界欢乐的向往,似乎在说无论身处何地,心中总有一种对他处的渴望与追求。最后一句“可怜秋月照江关”则把情感推向高潮,秋月的照耀让人感到一丝悲凉,江关的孤寂更是让人心生怜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快乐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边塞士兵生活的同情,情感深邃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笳声万里动燕山:笳声在广袤的燕山上回荡,显示了环境的辽阔。
  2. 草白天清塞马闲:草色泛白,天色晴朗,边塞的马儿显得悠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触处不如别处乐:无论在哪里,都不如他乡的欢乐,这句表达了对快乐的渴望与内心的孤独感。
  4. 可怜秋月照江关:秋月的照耀,让人感到一丝悲伤,江关的孤独令人怜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笳声万里”与“草白天清”形成对仗,增强了作品的韵律感。
  • 拟人:诗中通过“可怜”一词赋予月亮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 意象:笳声、秋月、江关等意象,构成了诗的整体意境,表现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在于对边塞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对快乐的追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思考。诗人在描绘美丽自然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笳声:象征边塞的哀伤与孤独。
  • 秋月:代表思乡与孤寂,月亮常常是思念的象征。
  • 江关:象征边防与离别,反映了士兵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笳声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欢乐
    b) 孤独
    c) 自由

  2. 诗中提到的“草白天清”描述的是哪种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3. “触处不如别处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满足
    b) 失落
    c) 惊喜

答案:

  1. b) 孤独
  2. c) 秋季
  3.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但王之涣更倾向于表达壮志凌云的豪情。
  • 李白《月下独酌》:与王建的孤独感相似,但李白的诗中流露出更多的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